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核医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独立学科。

本科室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2001年引进双探头ECT是目前大连医疗市场中唯一的ECT设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估测与治疗评价、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等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目前检测骨密度的最精确仪器,同时开展了核素内照射治疗骨转移,体外放射分析,甲状腺疾病专科门诊,云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瘢痕等医疗项目;承担着医疗系及检验系本科教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学等教学任务;并承担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中国东北地区核医学指导教师工作,第一批学员将获IAEA证书。

目前,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亦是我校积极申报博士培养点的重点专业之一。近年来,核医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PET(正电子断层影像)代表了医学影像之尖端,是功能影像及早期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主要科研方向:

①脑功能显像及临床医用价值的研究,是探索疾病早期生理生化改变的敏感手段,能够早期发现神经系统隐匿性病变,多篇有关论文已在中华医学等杂志发表;

②心肌细胞活力评价方法研究及临床应用,为临床无创性评估心肌细胞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为冠心病的诊断、预后、疗效随访奠定了基础。

③核素方法诊断肺栓塞,获得成功应用,是东北地区检测最多的单位。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外知名专家前来学术交流,已成为大连核医学界核心单位。由省教委重点支持的项目"肺段感兴趣区核素分布变异指数及临床应用研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市科委立项的"大连市动态骨量走向及对应营养策略的研究"顺利进行,主持人张延军教授现为辽宁省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副主委,大连核医学会主任委员。

目前还正在进行国家民政部科研课题一项。近5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各一项,主编及编写专著5部,获大连市医疗新技术奖6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麻醉二科术后恢复室正式启用

经过改建的麻醉二科术后恢复室(PACU),在院领导大力支持及麻醉二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组织和筹备下,于近日正式启用。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 我院麻醉二科目前有麻醉复苏床6张,配备常规及急救设备和药品,包括:氧气源、吸引器、多功能监测仪、喉镜、气管插管、呼吸器、可进行机械通气的麻醉机、各种急救药品等。PACU拥有一支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医护团队,共有护士2人,负责看护术后病人,由麻醉医生对PACU实施具体管理。 对于麻醉恢复期的病人,PACU能够为病人提供优于病房的监测和护理手段,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后短期内出现的并发症,大大提高病人返回病房的安全性,减轻病房对病人术后护理的压力,为病人提供舒适、安全的麻醉恢复期环境。同时,PACU的启用也大大提高了手术间的利用率,使手术衔接更加快捷,减少了接台手术病人的等待时间。 PACU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性,也为提高手术间的利用率和麻醉手术的工作效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力求建立一套适合我院PACU的人力资源调配及管理模式,为病人提供动态、连续、无缝隙的医疗服务。     (稿件来源:麻醉二科 邱焱 编辑:院务办公室 图片:麻醉二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