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华医院

放疗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放射治疗知多D

治疗肿瘤有多种方法,其中最有效的三大疗法是手术、放射和化疗。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项研究发现,放射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目前,有些肿瘤单纯依靠放射治疗,就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70%以上的肿瘤患者都需要采用放疗才能得到缓解或治愈。

所谓放疗,就是用放射线对肿瘤患者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伦琴发现X线、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后,放射技术很快就应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据专家介绍,放疗方法的进步与放疗设备的开发是同步的。也就是说,随着放疗设备的技术进步,肿瘤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传统的放射治疗一般是利用钴-60放射源产生的γ射线对肿瘤进行辐照来进行治疗,现在发展到利用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和电子线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

中山大学东华医院直线加速器的优越性

医用直线加速器有多种品牌和档次,中山大学东华医院采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子直线加速器(Varian2300C/D)。这种电子直线加速器运用电脑科技与放疗技术相结合,可以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它与传统的钴-60放射治疗机和以往普通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

1、普通电子直线加速器具有一档能量的X线(6MVX或15MVX线),这两种X线比传统的钴-60放射治疗机(γ线:1.25MeV)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对深部肿瘤的疗效特别显著。而这种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除了配有上述二档能量的X线外,还有另6档能量的电子线(4、6、9、12、16、20MeV),这些电子线特别适合于人体表浅肿瘤的治疗,它能使肿瘤组织得到最大剂量的放疗,使肿瘤后的正常组织免受射线照射,从而达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放射的反应、提高放射疗效的目的。

2、这种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还配有60对多叶光栅(目前全省仅此一台设备这种形式的多叶光栅),不但可以对肿瘤组织做精细的三维适形治疗,而且可以进一步对肿瘤组织开展调强治疗,这也是传统的钴-60治疗机所不具备的优点。

3、另外,这种直线加速器还具有放射治疗剂量更均匀,射野半影小,皮肤剂量低、反应轻的优点,也使放射治疗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这台直线加速器投入临床使用以来,已经治疗了多例肿瘤患者,并且得到病人普遍赞誉。据该院放疗科专家介绍,这台直线加速器可以为患者提供如下放疗服务:

1、开展三维适形照射、等中心照射、低熔点铅技术、旋转照射、半身照射、全淋巴及次淋巴系统照射、全脑全脊髓照射、乳腺切线照射、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立体定向等放射疗法(X刀)、楔形滤过板照射、动态楔形板照射。其中,三维适形精细放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放射治疗新技术,它可以使剂量分布形状和肿瘤形状在三维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使放射线集中到肿瘤区域, 从而使肿瘤组织受到最大的剂量的照射,而使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保护,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效果。

此外,该设备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与CT机、核磁共振机(MRI)联网,可直接获取数字图像,并在治疗计划系统中进行图像融合,使肿瘤靶区划分更加精确,射野设计更加合理,还可以在多个治疗计划中进行对比,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

2、放疗与手术的综合治疗;

3、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4、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性放疗;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疗科技术力量雄厚,是各项放疗仪器设备较为先进和功能较为齐全的专业科室之一。科室设有直线加速器室(放疗机房由上海医疗设计院按人性化标准要求设计)、CT模拟室、模拟定位机室、放射物理室、放射治疗计划室、模型室等专业治疗单元。设备设施达到国际标准,放射治疗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也结束了“东莞肿瘤患者无法在本地进行加速器放疗”的尴尬历史。

放疗科现有放疗设备:

1、美国Varian2300C/D电子直线加速器。配有最先进的120叶准直器,能更好地进行肿瘤的精细适形治疗;

2、美国螺旋CT模拟机。通过体位固定后在CT机下扫描做定位,可以让医生直观地了解肿瘤部位、大小以及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便于医生进行合理的放疗设计,提高技术精度;

3、德国西门子模拟定位机。用于肿瘤的放疗的常规定位;

4、美国Eclips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为肿瘤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5、德国HEK2D自动模块切割机。以便对肿瘤的嵌块成形实施电脑控制;

6、柯达拍片验证系统。验证病人照射野的准确性。

收治病种:

用于放疗敏感的肿瘤,效果最好,象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神经母细胞瘤、未分化癌、淋巴瘤;

用于放疗中度敏感的肿瘤,效果也很好,象头颈部肿瘤:鼻咽癌、鼻腔癌、上颌窦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舌癌、腮腺癌、脑肿瘤、垂体瘤等;胸部肿瘤:皮肤癌、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乳腺癌、子宫颈癌、气管癌等;

以及其他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性治疗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苏晓燕 80后医生的SCI梦

距离2013年苏晓燕医生发表第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文章《缺血修饰白蛋白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到现在,已逾一年。苏晓燕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那个春天收到的第一封发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回复电邮,那100多字的英文修改意见邮件她反复看了3遍,这时她确信自己过去2年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那种感觉就像是妈妈看到孩子从自己肚子里面出来时那样幸福。”已为人母的苏晓燕在描述当时的心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苏晓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发表SCI文章。在10年前她刚上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开学第一天在学堂上教授们向在座的学生们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们为科研工作付出多少艰辛,在那时苏晓燕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印象:SCI是一个学术标杆。但SCI又是那么远,仿佛是一个普通临床医生难以触及的一个梦。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梦一做就是5年。2011年,当她要准备晋升副主任医师了,才发现自己的论文数量与要求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这时候她想起了远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师兄。 “我这位师兄的科研工作非常厉害,主持过好几个国家课题,发表了好多篇SCI文章。我希望找他帮忙。”苏晓燕在采访中提到,“但当我把自己的情况和他一说,结果他就很不客气地骂我了。” “他怎么骂你了?” “他说,你毕业这么多年了,怎么连一篇像样的科研文章都没有。你以前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 在苏晓燕看来,师兄的责怪就像一声响雷,把她从梦里面叫醒。回想起从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开始临床工作,每天除了收病人就是在管病人。在缺乏科研指标和科研氛围的情况下,人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是因为要晋升的原因,苏晓燕可能还不会去考虑做科研的必要性。在与师兄交流的过程中,她还发现在广州工作的师兄师姐们都已经在科研工作上颇有建树,而自己还是停留在“小富则安”的思维模式。“当时心里面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她开始意识到,光做梦没有用,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梦。“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苏晓燕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既然要写科研文章,那就发表SCI文章。”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兄时,师兄也非常支持,同时给她一个建议“发表SCI文章,基础文章比临床文章好写很多。”但苏晓燕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要做,那就不留遗憾。我选择写临床性SCI文章。” 俗话说,有决心是好事,但能否获得好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快苏晓燕发现这项任务确实比想象中要难。或者对于专职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了,要实现目标只是时间投入的问题。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缺少的正是时间。“准备论文的时期也是科室工作特别忙碌的时期,刚好又有医生要外出进修,科室人手非常紧张。”苏晓燕回想起那段经历,不禁有点唏嘘,“当时我的小孩刚1岁,很容易哭。下班后我只有等小孩安静下来了,夜里才能专心看书。”但除了时间配置困难以外,对于从没有发表过SCI文章的苏晓燕而言,SCI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她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还必须去看世界范围内的四大名刊的纯英语文献。所谓万事开头难,就连如何达到“选题创新”这四个字的要求,她前后都花了3个多月。在这段时间内,她天天观察和做预实验,“屡败屡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捕捉选题的机会。直到有一天,“缺血性修饰白蛋白”这个新颖名词进入到她的视线——原本应用于诊断心肌损害的一项新型血清学指标能否与本专业疾病联系起来呢?射手座的苏晓燕再次把自己调到挑战模式,通过咨询心血管专家,反复查找肾内科相关资料,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疾病检查数据,正式开启她的SCI圆梦之旅。 2年后,苏晓燕的心血作品变成铅字被收录进SCI,其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2014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提名,现正在网上公示。对此她没有过多的兴奋,在她看来,所有该收获的在做科研的过程已经获得。今年4月,医院科教部再次邀请她向有意开展科研工作的同事讲解统计工具的使用。当80年出生的苏晓燕走上讲台上,向在座的一些医学前辈们分享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时,她的开场白是:“有梦不怕远。当时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要做科研,那就要努力做到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要不留遗憾。”这是苏晓燕医生的座右铭,也是她的追梦格言。 (作者:林运松 周谋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