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医院

我院神经外科首例高难度部位动脉瘤栓塞术成功实

时间:2013-05-2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脑血管病是一种复杂危险的高发疾病,以往开颅手术致残率、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随着介入神经外科新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新材料的深入研发与逐步国产化,治疗成本已大大降低,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展示出其他治疗措施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其主要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栓塞术(固体材料栓塞术、液体材料栓塞术、可脱球囊栓塞术、弹簧圈栓塞术等)、血管成形术(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内药物灌注(超选择性溶栓、超选择性化疗、局部止血)等。由于该技术不需开颅,只需在腹股沟区作一个穿刺针眼,具有创伤小、适应症广、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大、恢复快等特点;现已成为神经外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已能替代某些外科手术,成为独特的治疗手段。国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Levy用“前途不可限量”来形容介入神经外科的发展态势。

  今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接诊一位因“突发头昏”就诊的51岁女性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提示左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出血。因该部位位置靠近脑干,不管是开颅夹闭还是行血管内栓塞术均难度大、风险高,一不小心会导致患者生命危险。该患者在外院检查时外院医生曾建议她到北京或重庆的大医院检查、治疗,后患者家属来我院门诊就诊,神经外科主任刘旭、主治医师匡涛建议她来贵州航天医院治疗。患者住院后经神经外科医生认真仔细的术前讨论,为其制定了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于4月1日下午在全麻下行“动脉瘤腔内弹簧圈栓塞”微创介入手术,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术后患者恢复满意,已于4月7日出院。

  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院复杂、高难部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空白,标志着我院动脉瘤介入治疗又迈上了更高台阶,同时也是我院神经外科医生为病人负责、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表现。

医院动态

更多 >

贵州省首例肝片吸虫病患者在我院确诊

我院肝胆外科经胆总管取出罕见肝片吸虫 近日,肝胆外科从一名患者胆管内取出4条活体寄生虫,经遵义医学院专家检验,明确为肝片吸虫,系贵州首例。因该病在国内并不多见,该标本将送国家疾控中心。 患者何**,曾在浙江打工6年,平时喜欢吃炒田螺、喝生水。两个月前因“全身皮肤发黄,偶尔腹痛,消瘦10多斤”,辗转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被当作结石来治疗,怪病不见好转。7月,患者回到贵州,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核磁共振提示肝内外胆管结石。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剖腹探查+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时,术中见:患者肝脏淤肝、乌黑,总管壁增厚,有肉芽增生,并从患者的胆总管下段,取出4条活体寄生虫,长约10mm,宽约8mm,虫体厚约2mm,头部可伸缩,呈棕红色,扁平小树叶状虽,头部腹侧见口形。术后予保肝、褪黄治疗,多次复查胆汁、粪便均未找到虫卵均未发现其体内有肝片吸虫虫卵,患者皮肤及巩膜发黄减轻。由于经济原因,患者主动出院,医院考虑到患者黄疸指数仍高达200umol/L,仍将患者接回医院治疗。治疗肝片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为硫双二氯酚(别丁),但我院并无此药,为了彻底清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医院药械科人员逐一询问全国能生产该药的厂商,以及贵州、四川等地疾控中心。得到的答案是,因为肝片吸虫较少见,只有几十个厂家生产家畜用药,而没有生产人服用的药。医院目前主要用阿苯达唑(肠虫清)驱虫、进行保肝、褪黄等治疗。 经遵义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遵义疾控部门确认,何**得的是肝片吸虫病。这种寄生虫病并不多见,国内只有50多例,在贵州也是首次发现。目前,疾控部门已进行了标本采集,并将送到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肝片吸虫是一种寄生在牛、羊和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容易在牛、羊等家畜体内感染,感染人体者较少见。在法国、英国等国家报道的病例较多,中国至1983年已报道数十例,分散于东北等地。喝生水、吃荸荠、茭瓜等,一样可能感染肝片吸虫,有生食牛、羊的肝、肠等习惯的地区,也有可能感染肝片吸虫,肝片吸虫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最长可达12年。轻度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消瘦、肝脏肿大、胆汁淤积导致肤色变绿等症状;重度感染者的肝胆管内可寄生上千条虫子,充满或阻塞肝胆管及其分支,发生严重的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甚至可引起肝硬化或肝癌。防治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等。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