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省首例抗核磁共振心脏起搏器在我院成功植入

时间:2014-08-0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为一例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成功植入了全球首款最新的抗核磁共振埋藏式起搏器。此后患者不仅能行各项CT检查,同时也可以放心行各项核磁共振(MRI)检查。据悉,该系统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均属主动固定电极,我院心内科王和平主任凭借多年手术经验和雄厚的医学知识,成功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

  53岁的杨先生是在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后,前往我院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期间,杨先生心脏出现反复停跳,最长停跳持续8秒,医生建议他安装心脏起搏器。经过多方打听和上网查询,杨先生了解到一款近年我国最新引进的抗核磁共振起搏器,植入该起搏器能在极好地对应治疗病窦的同时,提升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全省各家医院均未开展过抗核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术,但多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多项高科技心血管病诊治技术以及在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植入方面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使杨先生很有信心地决定选择我院为他实施此项高难度手术。7月28日,我院心内科为杨先生实施了抗核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并获成功。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永久起搏器植入能彻底解决缓慢型心律失常。各种先进的起搏器虽层出不穷,却都有着一处“软肋”,即只能接受X线检查,不能耐受核磁共振(MRI)检查。王和平主任介绍,中国起搏器患者平均年龄在65—70岁左右,这个年龄又正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高发年龄,核磁共振扫描在诊断癌症、骨关节疾病、大脑、脊髓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企及和替代的。然而,由于普通起搏器可能会与核磁共振扫描设备产生相互影响,导致心脏起搏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可能使导线头端过热造成心内膜灼伤的危险,因此所有植入普通起搏器的患者是被禁止接受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的,这限制了患者今后的进一步诊治。

  据王和平主任介绍,此款新型起搏器功能设计及主动电极的配置更具人性化,相比普通起搏器,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采取心室管理功能,通过减少心室起搏次数,进一步降低心衰、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生率;二是通过简化起搏器内部复杂的电路设计程序,降低电流在内部电路上的损耗,降低耗电量,从而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三是植入该起搏器的患者今后可行各种带磁性医疗设备的检查,如核磁共振、CT检查等。它不仅保留了普通起搏器所有诊断和治疗功能,还包括了诸如最小化右室起搏、心室电极阈值自我测试、房室传导搜索功能、主动电极房间隔、室间隔部位起搏等新功能,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抗核磁共振起搏器本身的优势,我院心内科运用的室间隔起搏器植入技术也是本次手术的一大亮点,这种植入术也是目前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I)共同提出在起搏器植入中应提倡采用的最佳技术。与常规的心尖部起搏植入术相比,室间隔起搏植入术可减少心衰、栓塞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长远看来,采用室间隔起搏植入术既能减少患者今后反复入院治疗所要担负的经济压力,也能减轻社会医保的负担,是一项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先进技术

  我院心内科是安徽省临床重点特色科室,2008年就在全省市级医院中率先开展了室间隔起搏植入术,目前已成功运用该技术为300多位患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成功率100%。科室早期开展的研究项目《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及心源性猝死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和《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的对比研究》分获2009年、2011年蚌埠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我院心内科室间隔起搏植入术已处于全省先进、全市领先水平,已指导省内多家医院开展此项技术,为全市乃至皖北各市县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目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杨先生心脏起搏器使用情况良好。王和平主任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地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奉献给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进一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