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肛肠医院

“伏九贴敷疗法”防治咳喘病

时间:2013-12-1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选择三伏、三九进行药物贴敷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传统治病理念而确立的,其方法属针灸疗法的“灸法”。因采用天然药物对皮肤进行直接刺激,古代又称“天灸”:此法的治病机理,是运用特定的腧穴与中药的特性相互协同,药穴同疗,即让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皮肤透入,通过腧穴由表入里,循经络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不仅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作用。该疗法时间性强,疗程集中且短暂,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老幼皆宜,尤其儿童可免去打针吃药之苦。

  贴敷疗法的适应症

  1.反复呼吸道感染;2.哮喘;3.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4.肺炎;5.咽炎、扁桃体炎;6.过敏性鼻炎等。

  另外,本疗法对肺心病、肺气肿、慢阻肺以及支气管扩张无咯血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减轻咳喘症状,缓解病情。

  贴敷疗法的禁忌证

  1.肺炎急性期,发热者;2.特殊过敏体质,严重皮肤病患者及贴敷部位有破损者;3.孕妇;4.心梗、心衰发作期;5.重症糖尿病患者皮肤有损害者;6.二岁以下小儿或皮肤过于娇嫩者等不宜使用本疗法。

  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1.贴药后不要过分运动,尤其夏季多汗,易致药物移动或脱落影响疗效;2.敷药后皮肤色素沉着、微痒、灼热感均为正常反应;皮肤无反应亦不影响疗效,患者可延长贴敷时间;3.特敏感皮肤的患者如贴敷的局部灼痛感明显应尽早取下药膏,极少数病人可出现水泡,可用龙胆紫或一效散外涂,严禁抓挠;4.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食物,皮肤过敏者或起泡者更要忌食腥发之物。

  贴敷疗法敷药时间

  一般夏季前三伏和冬季前三九的第一天为主要贴敷日期,如遇特殊情况延后几日无碍。每次贴药时长:小儿可半小时至两小时;成人可半小时至四小时。患者可根据皮肤的敏感度自行减少或延长时间。伏九贴敷疗法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疗程的长短与疗效成正比,病程较长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增加疗程。

医院动态

更多 >

省卫计委中医二处金丽薇处长到院进行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专题调研

2014年7月2日,省卫计委中医二处金丽薇处长到医院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张虹玺副院长分别就医院基本情况、传承工作室建设、专科专病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情况向金丽薇处长进行了汇报。 金处长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并就具体问题咨询了医院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金处长对医院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在加强肛肠科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表示肯定,同时也希望医院在发展的同时,积极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做好中医传承工作。努力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处的有关要求建设好名老中医工作室,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争取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为我省中医药工作争光。并希望医院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专长,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步伐,为保障辽沈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院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