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金珠玛米”进藏乡--“共铸中国心”健康行系列报道之四

时间:2014-07-1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看到卫生院庞大的候诊场面,专家们大吃一惊,300多名藏族群众将分诊台团团围住,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完全堵住了进入诊室的大门,他们高举病历本,微笑着、急切地盼望着早点见到专家。

  7月10日,“共铸中国心”迪庆行义诊第二日,我院专家组准时来到佛山乡卫生院,开展义诊工作。

  这次赶来的群众大多是十几公里外村子的,这里地广人稀,海拔3000多米的贫瘠的山坡上,像散落的玉珠一样住着零星的藏民。他们或拖家带口,或结伴同行,有的坐车、有的步行,沿着崎岖的、时常塌方的山路,早早就来到了这里。

  经过几名武警战士的疏导,费尽了周折,专家们终于从人群中挤到诊室。

  衣着简朴的几名藏族少年,早已聚集在刘光陵副院长的诊台旁,他们被强烈紫外线“灼伤”的黝黑的脸蛋上,一双纯净的眼睛,虔诚地望着诊台。拉着这些少年的手,刘副院长仔细询问,从视力到牙齿,从内科到外科,一一确诊,提出建议,给出对策,并发放了免费药品。看完牙齿后,开学就要上三年级的9岁少年鲁茸日巴,在刘副院长的邀请下,当起了藏语小翻译,准确、标准的普通话,为很多不会汉语的藏族群众解决了沟通难题。

  喇嘛靖格茸从进入卫生院开始就显得很安静,无人陪伴,独自挂号问诊。来到心内科主任唐发宽诊台旁,他腼腆地用藏语说着病情,但唐发宽却一句都未听懂,幸好一位藏族大姐的帮忙,才明白靖格茸的来意。唐发宽拿起听诊器,撩起厚厚的僧服,凝神听着心跳、脉搏,根据丰富的经验,唐发宽判断为高血压,开了药方,建议他尽快治疗。靖格茸双手合十,颔首低眉,表达敬意。

  专家组里唯一的女性,中医科雷晋主任这天着实为难了一把,30多平方米的临时诊室,席地坐满了候诊的藏族群众,大家目光齐刷刷地盯着诊台,好像观看一件圣物似地,看着雷晋望闻问切、把脉问诊。妇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雷晋把多年积累的医学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接诊的每名藏族群众都满意而归。

  要说体力最累的,还应该数康复医学科邢庆昌,腰肌劳损、静脉曲张、椎间盘突出……每项疾病的检查都要站起来、蹲下去,按按腰、捏捏肩,是个体力活,更何况,这里藏民多数整天爬山负重,徒步远行,骨骼、关节、脊椎类疾病较多。诊室门口,排起了两条长龙一样的队伍,藏民们趴在窗户上往里张望,看到邢庆昌累得满脸是汗,他们默默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志愿者,高压氧张树新已是第二次参加此项活动。他对每个问诊的藏族群众都特别细致,从亲切的询问到仔细的检查,让每一位藏族群众感受到了军医的真诚、谦和与专业。看完胃病的鲁松拉木紧紧握住张树新的手,感动地说:“金珠玛米,真是好样的!”

  一天时间,对于专家们来说,像是“打仗”一样,因为时间有限,患者很多,所以专家们抓紧一切时间,为的就是守护藏族群众的健康。

  日落西山,月出东山。佛山乡附近的居民自发为完成任务的专家们送行,一块宽阔的空地上,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一群身着盛装的藏族群众,围着火堆,与专家们手牵手连成一个大大的流动的圆圈,载歌载舞,欢快无比。燃起的火星儿,像一盏盏微小的许愿明灯,带着平安、健康的祈祷升上天空……

  分诊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刘光陵副院长在为问诊儿童检查

  为了规范秩序驻地武警前来帮忙

  心内科唐发宽主任为患者讲解病情

  帮助分诊

  为患者号脉

  为患者诊断

  帮助分诊检查

  为患儿检查身体

  为一位喇嘛检查

  为一名患者查看脚伤

  临时诊室席地坐满了候诊患者

  前来就诊的人流

  焦急等待的群众

  合影留念

医院动态

更多 >

《新疆日报》刊登我院援疆医疗队新闻

军民鱼水情 来自察布查尔的爱民报告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对口援疆记事 □通讯员黎云孙进军万懿 对于医疗队和队长王恒林来说,察布查尔曾经是一个遥远的名字。如今,这里已经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察布查尔,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对口支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医院,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 5年来,一茬茬穿着军装的医疗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把北京和察布查尔紧紧连在一起。2014年的医疗队,由总参总医院骨科、肝胆、眼科、泌尿、神内和麻醉等专家组成。他们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到最基层的乡村为农牧民看病。 琼博拉乡是第三站,也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在这个紧邻中哈边境线的乡里,居住着以维吾尔族为主的近万名群众。 “没想到老乡对我们的期望这么高。”王恒林还记得当天的场景,村民们拥在只有4名医生的乡卫生院门前,用力地鼓着掌。 西北边陲紫外线强,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高发,眼科专家盛豫的诊台前很快排起了长龙。“今天不管有多少病人,我都要看完。”一个上午,盛豫看了50多个病人。 边境乡里的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都不懂汉语,学校的老师和卫生院的维吾尔族护士当起了翻译,诊断在专心和吃力中进行。太阳从东走到西,诊台也移了好几个地方,人们才不会被刺眼的阳光晒着。 在完成了3个贫困乡的巡诊后,医疗队摸排掌握了一批病人,依托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或进一步治疗。县电视台早就把医疗队到来的消息滚动播放着。县里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发了通知,规定各级领导不能前往就诊,把机会留给牧民和普通患者。 54岁的维吾尔族农民努尔塔依排上了第一台手术,为他主刀的,是总参总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高天君。努尔塔依患上的是“尺神经卡压综合症”。“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疾病,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高天君说。 看着父亲从手术室里推出来,努尔塔依的女儿阿依古丽眼泪无声地滑落。 “很多病人都是因为缺少基本的保健常识,久病不医导致病情加重。”神经内科专家耿晓非接诊了82岁的老人吐鲁逊阿衣,血压高得惊人,随时都可能有危险。耿晓非赶紧安排了服药治疗。吐鲁逊阿衣的女儿米克拉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我的贫血病,就是去年来的解放军治好的。” 当地今年干旱,地里的油菜连种了三次都被旱死。医疗队的到来,为正在抗旱的乡亲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听到乡里的干部介绍有重病号不能到医院就诊,医疗队就一家一家地登门,连续走了10多家。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医疗队带来的药品都是免费发放。刚刚博士后毕业特招入伍的泌尿外科专家袁铭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为每名患者写下服药的时间和剂量。 “我们正在探索更长效的医疗扶贫机制,改善乡亲们的医疗卫生条件。”总参总医院院长张聪说,光靠一次两次送医送药下乡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每次来到察布查尔,北京的医疗专家都要组织开展医护人员的教学讲座,和县医院的同仁一起会诊疑难病例,同台手术。 锡伯族的县医院院长王春勇用“手握手,心连心”来形容这几年的帮扶工作,“我们这里进步快的医生护士,都到北京进修过。” 5年来,一批批县医院的医护骨干派往总参总医院进修,成为当地永远不走的医疗专家。 除了不间断地坐诊、义诊和巡诊,每一批医疗队来到察布查尔,都要交上一笔特殊的党费。5年来,这些特殊党费已经交了将近10万元。如今,这些钱已经帮助维吾尔族、锡伯族、回族和汉族的10个孩子重新露出了笑容。医疗队还承诺,一直要资助到孩子们年满18周岁。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