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儿童医院

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山西省2003年8月成立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设在省妇幼保健院,于2004年6月1日在全省启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和《山西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实施办法》的要求,积极将新生儿疾病筛查作为我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开展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简称“两病”)筛查、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疾病筛查属妇幼保健公共服务范畴,由“省-市-县(区)-采血机构”四级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单位共同协调完成。省筛查中心下设管理组、实验组、诊疗组,负责全省新生儿筛查的管理、培训、血样本的检验、可疑及阳性病人的确诊工作。各市成立相应市、县(区)级筛查分中心,有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为采血单位,负责血样本的采集、标本的递送及协助可疑及阳性病人的召回复查。省中心成立以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⑴派出业务人员接受了卫生部的专项培训,到全国第一届新生儿疾病筛查组长单位—上海新华医院参观学习。

⑵不断建立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目前全省有11个市、600多个采血机构参加采血。

⑶多次深入11个市、县开展业务培训,培训业务人员2000多人次。

⑷筹建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专项实验室,配备了国内、外公认的先进检验设备,并接受卫生部、省卫生厅指定的质量控制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定期检查,成绩合格。

⑸开通标本递送绿色通道,全省各市县标本在48小时到达筛查实验室。

⑹成立了专家组,负责对确诊患儿进行规范诊断治疗、专案管理等,保证了新筛工作顺利开展。

目前已诊断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低症43例,苯丙酮尿症30例,患儿得到及时规范治疗,生长发育正常,预后良好。对筛查后确诊的苯丙酮尿症患儿给予3万元补助,用于3岁以前免费治疗和定期血浓度监测。

筛查结果显示,我省苯丙酮尿症发病率1/3000,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低症1/2000,均高于全国平均发病率水平。望家长们注意,尽到做父母的第一份责任,让新生儿接受筛查,不要让每一位患儿延误治疗造成终身遗憾。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省人大周然副主任一行在省儿童医院调研

8月6日,省人大副主任周然,带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杨波,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工委主任施联秀,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姚芝楼,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宋新柱,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梁权,省人大代表、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霍晓琴等一行十六人,在省卫计委副主任梁明虎的陪同下,在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对医保工作进行了调研。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院长白继庚、党委书记范双民、党委副书记郭大民、副院长刘志平、秦桂秀、马兰、李润森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等参加了座谈。 白继庚院长在详细汇报了该院的医保工作情况后,陪同参加调研的各位领导视察了心外科病区,与科主任、医护人员进行了交谈,看望了手术后的先心病患儿,并向家长征求了意见。各位领导对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全体员工,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对救治全省先心病患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调研结束时,各位领导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驻地记者 董奇光   1、汇报会   2、周然副主任听取汇报   3、梁明虎副主任讲话   4、白继庚院长汇报   5、周然副主任与心外科主任陈瑞交谈   6、各位领导看望手术后的先心病患儿   7、周然副主任在重症监护室听取汇报   8、周然副主任与范双民书记交谈   9、各位领导合影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化验单怎么看
聂小娟
回答: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化验单需重点关注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C4、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抗核抗体阳性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抗双链DNA抗体升高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补体C3/C4降低可能反映病情活动,血常规中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常见,尿蛋白或红细胞提示肾脏受累。 1.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筛查的重要指标,阳性率可达95%以上。但需注意低滴度阳性也可能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或健康人群。若合并抗Sm抗体或抗双链DNA抗体阳性则诊断特异性显著提高。实验室通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以滴度形式报告,滴度越高临床意义越大。 2. 抗双链DNA抗体 抗双链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较高特异性,阳性率约70%。其滴度变化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尤其对狼疮肾炎的监测价值突出。活动期患者该抗体水平常显著升高,缓解期可能转阴或滴度下降。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同方法参考值存在差异。 3. 补体C3/C4 补体C3和C4水平反映经典补体激活途径状态。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因免疫复合物沉积消耗补体,常出现C3/C4降低,其中C3下降更显著。监测补体水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持续低补体血症提示预后不良。需注意遗传性补体缺陷者也可能出现补体降低,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4. 血常规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见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自身抗体破坏血细胞或骨髓抑制有关。贫血多为慢性病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且Coombs试验阳性。血液系统受累程度可作为疾病活动度评分的重要参数,严重血小板减少需警惕血栓性微血管病。 5. 尿常规与肾功能 尿蛋白阳性、管型尿或血尿提示狼疮肾炎可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克具有临床意义。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反映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需警惕终末期肾病风险。活动性肾炎患者可能合并抗磷脂抗体阳性,肾活检病理分型对治疗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定期复查上述指标,建议每3-6个月进行全套免疫学检查。日常需避免日晒、感染等诱发因素,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限制高盐高脂食物摄入。出现新发水肿、关节肿痛或皮疹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减停药物。妊娠期患者需加强产科与风湿免疫科联合随访。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