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病理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培育专科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病理科成立近40余年,是一个集病理诊断、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研究型综合性科室,是河南省卫生厅重点培育学科,本区域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病理诊断中心,技术力量雄厚,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病理科现有8个检查及实验室,包括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术中冰冻检查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特殊染色、分子病理实验室及数字化远程会诊室。此外还有病理资料室和病理图象分析室,医疗设备齐全,工作流程规范,从接收标本开始到病理报告发出实行全流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从而保证高质量的图文病理报告,病理诊断水平居省内前列。

梯队建设

近年来,病理科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材梯队建设已初见规模,现有工作人员15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9人,其中硕士学位3人,本科学历12人,多人在省级专业学会担任副主委、市级专业委员会担任主委,常委、秘书及委员,开封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1人,省卫生厅病理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

专业设置

科室开展项目包括活体组织、细胞病理、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等,同时承担本区域多家医院病理外检工作及病理会诊工作,已成为本区域病理工作中心。现有设备包括:网络化病理管理系统,尼康荧光显微镜,美国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美国新柏氏液基薄层制片机,德国徕卡多人共览显微镜,美国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德国美康恒温冷冻切机,匈牙利3D数字化切片扫描系统一套,德国徕卡石腊切片机,进口全自动脱水机、自动染片机、包埋机、烤片机等等。年工作量3万余例标本,居本区域之首,常规外检工作量15000余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年工作量3000余例;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15000余张;开展体表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年工作量8000多例;年接收本区域及其他周边地区疑难病例切片会诊1000多例。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家级及省级质量控制检查,取得优秀成绩,并成为河南省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供片单位。

长期以来注重新技术的引进与新业务的开发,强调科研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与中科院上海健康所共同建立了“肿瘤组织样本库”,为肿瘤分子检测做好了基础平台,现开展分子病理学检测项目:

1.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病毒与一些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目前最为肯定的肿瘤病毒有引起肝癌的乙肝病毒(HBV)、引起鼻咽癌的EB病毒和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三种癌都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检测这些肿瘤病毒对于这些常见恶性肿瘤的早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早诊是恶性肿瘤根治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2.荧光定量PCR技术:随着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个体化诊断”、“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科室建立了个体化治疗分子靶点检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开展了如:肺癌的EGFR基因、结直肠癌的Kras基因、黑色素瘤的Braf基因及肿瘤药物相关敏感性基因检测等等项目的检测,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指导。

3.FISH技术:随着肿瘤靶向治疗的临床广泛应用,如对血液病患者检测BCR/ABL基因阳性率,既可辅助诊断疾病,亦可筛选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的适用人群;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患者可以应用“赫赛汀”靶向治疗;在宫颈癌中3号染色体TERC基因扩增能区分CIN2和CIN3,其鉴别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同时也能够预测CIN1和CIN2向CIN3的转化风险;3、7、9、17号染色体异常可对膀胱癌进行确诊。分子细胞遗传学在“个体化医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病号:再度感谢“干一”医护人员

  8月26日,81岁老病号家属送锦旗再度感谢干一医护人员。 8月11日,王某以“心力衰竭”再次入住干一病房,在近两周治疗中,得到了主任刘玉茹、主管医生徐慧敏及段玉蕊等其他医生的全力救治。为其制定缜密、有效的治疗方案,积极与家属沟通,根据病人病情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使病人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症状缓解,最大程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科室护士长李娟及责任护士刘娜以及各护理人员,和医生协同合作,正确执行各项医嘱,给予病人各种细致周到的护理措施,无论生活护理还是心理护理都面面俱到,虽然病人住院时间不长,却时刻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各个方面的关心与照顾。 该病人在6月份已经在干一病房住院治疗过一次,当时就对病房各医护人员强烈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精湛的操作技术交口称赞。这次住院,再次得到了干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人文关怀,“在这里病房也能有家的氛围,医护人员更有亲人的感觉”非常满意也非常感动。 (编辑:院办宣传组)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有脚气怎么样治
陈腊梅
回答: 小孩有脚气可通过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透气鞋袜、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共用物品、定期消毒鞋袜等方式治疗。脚气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可能伴随瘙痒、脱皮、水疱等症状。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家长需每日用温水及温和肥皂为孩子清洗双脚,重点清洁趾缝区域,洗后彻底擦干。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可在足部扑撒医用滑石粉或抗真菌粉剂帮助吸湿。避免长时间穿同一双鞋,运动后及时更换袜子。 2、穿透气鞋袜 选择棉质或吸湿排汗材质的袜子,避免合成纤维制品。鞋子应选用真皮、帆布等透气材质,夏季可多穿露趾凉鞋。家长需检查孩子鞋内是否残留汗液,必要时使用紫外线烘鞋器杀菌。 3、使用抗真菌药物 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或特比萘芬喷雾剂等抗真菌药物。严重时需配合口服伊曲康唑颗粒或氟康唑颗粒,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是否出现皮肤刺激反应。 4、避免共用物品 禁止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指甲剪等个人物品,幼儿园或泳池等公共场所建议穿防水拖鞋。家中地毯、浴室地垫需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清洗,防止交叉感染。 5、定期消毒鞋袜 袜子需每日更换并用沸水烫洗,鞋子可喷洒克霉唑喷雾或放置抗真菌鞋垫。阳光充足时将鞋袜暴晒6小时以上,紫外线能有效杀灭残留真菌孢子。 治疗期间家长应督促孩子避免抓挠患处,修剪指甲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饮食上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鸡蛋等,有助于皮肤修复。若症状持续2周无改善或出现化脓、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到儿科或皮肤科就诊。日常注意选择合脚的鞋子,减少足部摩擦与出汗,运动后及时清洁可预防复发。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