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共22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是黑龙江省重点专科建设之一,始建于1972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现有职工15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博士后1名,医学博士1名,医学硕士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是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先进青年集体。

针灸科在医院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在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活动中,真正把“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中,“外树形象,内抓质量”,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连续四年被医院评为最佳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同时科主任赵军同志被评为文明单位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神经内科一病房应用中医药治疗及针灸治疗脑梗塞,面神经麻痹等有其独特疗效,已被临床实践证明,如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风系列中药治疗中风偏瘫,针灸治疗中风失语、面神经麻痹均有其特色及优势。数年来,本科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并研制出系列中药制剂,如:清热定宫丸、脑得生治疗脑病,中药中风1-5号治疗各型脑血管疾病,配合针灸、按摩、康复运动疗法,取得较好疗效。

现有病床30张,病床使用率在100%以上,擅长针灸、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脑萎缩、痴呆、高血压、面瘫、癫痫、头痛、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小儿多动症、颈椎病、腰椎病、脊髓病变、肌肉疾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内科疾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是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脑病治疗中心之一,位于神经疾病医院三楼,是集科研、教学与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病房设有30张床位,门诊诊室2个。全科医护人员1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2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二科科主任程为平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留日学者,曾多次去日本讲学,获日本广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任美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东方医学会常务理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留日期间做过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其带领下,全科室的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博采众长,勤求古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如六位一体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头穴分区丛刺法治疗偏瘫,穴位注射法治疗肋间神经痛,补肾填髓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证,养心安神法治疗神经症。

此外,还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突出针灸特色,治疗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及自主神经疾病等,如脑梗塞、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全、脑动脉硬化、血管性痴呆、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失眠、头痛、抑郁症、多发性神经病等,均取得满意疗效,受到广大患者好评,在治疗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同时,我们对于神经内科的疑难病症,如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治疗方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针灸三病房、神经康复)是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现有医护人员14人。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省名医1名;医学博士3名,医学硕士3名。全科医生均为国家统招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历,护士为大专以上学历,是一支团结向上、爱岗敬业的医疗队伍。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将神经内科与针灸、中药、康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模式,疗效居国内先进水平。自建科以来,在历年的年终医疗、教学、科研评选中,年年被评为全院最佳集体标兵,稳居全院科室前三名。

主治范围:

脑梗塞、脑出血、脑萎缩、脑供血不足、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硬化症、脊椎肿瘤术后、外伤后截瘫、格林巴利综合症、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病、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神经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失眠、耳鸣耳聋等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特色:

1、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

综合国内外中风的治疗方法,以卒中单元疗法思想为核心,结合中医学、针灸学、中药学、神经内科学和康复医学,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疗法治疗中风。该方法涵盖了中风病急性期至恢复期的整个治疗过程,使中风病人不出病区就能得到当今世界最先进和最全面的中风病治疗方案。该方法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程度,使更多的病人能重返工作岗位,或生活自理,减轻家庭负担。

2、组合疗法治疗脊髓病、外伤后截瘫及格林巴利综合症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针刺与中药治疗脊髓病(包括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硬化症、脊椎肿瘤术后等)、外伤后截瘫及格林巴利综合症。能使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急性起病的病人提前1—2周进入恢复期,多数病人能够康复;使部份脊髓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硬化症等慢性进行性疾病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使脊椎肿瘤术后及外伤后截瘫病人最大限度地摆脱残疾。

3、分期针灸与中药辩证结合治疗面神经炎

针刺分期治疗与中药辩证结合治疗面神经炎,治愈率达到95%。早期采用浮刺,刺其络,取穴宜少、施捻转驱邪手法;恢复期刺其经,可透刺,施捻转提气手法。 结合中药辨证与神经修复治疗。

4、“调气豁痰安神”法和“补气养阴安神”法治疗神经症

“调气豁痰安神”法和“补气养阴安神”法,结合改善脑细胞代谢、调整神经药物,总有效率95%。使用这种方法,对经过西药治疗的患者能使其原有的西药用量逐渐减少至停药。对未经过西药治疗的患者,直接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其尽快恢复。是一套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的“绿色疗法”

5、“复聪开窍通络法”治疗耳鸣耳聋

]

针灸以“耳周四穴”为主,施复聪开窍通络手法,辅以改善微循环、扩血管及神经修复药,有效率能达到8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四科(针灸四科)是在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朱永志教授的领导下,以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神经内科急、慢性疾病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规范化病房。

朱永志教授是我省著名神经内科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疾病医院副院长,神经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年,有丰富的神经内科临床经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四科主治的疾病包括:

1)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

2)周围性神经病:面瘫、格林-巴利综合症、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等,

3)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头痛、癫痫、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及多眠)等,

4)其他:震颤麻痹等锥体外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及神经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又是一年三伏至 穴位贴敷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我院治未病中心、呼吸科、风湿科等在盛夏7月积极开展穴位贴敷活动。据悉,穴位贴敷治疗范围广,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多在秋冬寒冷季节发病,祖国医学统称之为“冬病”,而夏季(尤其是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此时实施“春夏养阳”之法,可助力人体虚弱的阳气得到调养恢复、使气血旺盛,驱除深伏体内的寒湿痰瘀等阴邪,故用“夏治”。 穴位贴敷对于老年人常有的风湿类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结合“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通过贴敷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各种风湿类疾病的治疗。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我院治未病中心依据“治未病”理论,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制定对应的贴服疗法,结合推拿、刮痧、火罐、灸疗、放血等非药物疗法调理,使冬病夏治起到更好的效果。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