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院感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院感管理工作开展于1986年,是第一批全国院感监控网21家试点单位之一,且是当时入网的全国唯一的一家儿童医院。20多年来院感科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市、省、卫生部等有关部门的表彰。

科室现有专业人员5名,学科带头人为正主任医师;余为副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检验师1名;主管护师1名。1986年医院成立了院感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院感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完善了院感管理相关制度37项,相关流程16种。医院定期或临时召开院感管理委员会会议,对院感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有效进行解决;科室人员每日下临床进行现场调查及前瞻性监测,并对院感高危因素及人群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此外,院感科还负责每年对医护技管及卫生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并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及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各科考核标准共计19项,每月下科室依照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强化了全员的院感意识和专业技能。

院感科管理工作在武汉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2004年9月对口腔进水管路的污染问题,从消毒、包装及水源上适当更改和调整,有力的控制了院感的发生。2004年12月提出呼吸道用物的清洗消毒问题,并于2005年8月引进了一台清洗消毒干燥机,将临床各种呼吸管道集中清洗消毒。此举有效增强了清洗效果,改善了治疗室环境,为临床节约了人力资源。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关注妇儿健康 发展妇儿影像--记第二届湖北省妇儿影像医学高峰论坛

2014年7月4日-6日,由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湖北省妇儿影像医学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胎儿与小儿影像学诊断新进展学习班》”在我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安徽、湖南、江西、青海省等地以及湖北省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共计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由中华放射学分会全国儿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儿童医院副院长邵剑波教授主持。湖北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同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胡道予教授致辞,代表湖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高度赞赏我们两院联合牵头搭建湖北省妇儿影像学术平台,充分利用我省优秀的放射影像资源,致力于发展湖北省妇女儿童影像医学事业;湖北省放射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孔祥泉教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作用和意义,勉励我们要当好发展和推进我省妇女儿童影像医学的领头羊和骨干,为提高我省乃至全国妇儿影像医学专业水平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王卫民院长和湖北省医学会潘旭初秘书长也来电来信表示祝贺。 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关注妇儿健康、发展妇儿影像”。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孔祥泉教授,《放射学实践》编辑部主任、同济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夏黎明教授,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滨滨教授,天津市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影像医学中心主任李欣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曾津津教授,上海市儿科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李玉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钟玉敏教授,成都市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宁刚教授,黑龙江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张晓凡教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放射科杨文忠主任、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王鹰主任以及我院邵剑波教授、黄穗主任等15位国内顶级儿科、妇科影像专家分别做了“心脏肿瘤MR影像学诊断、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诊断、儿童癫痫MR诊断、先天性小脑畸形的影像学表现、HRCT在儿童小气道诊断中的应用、面听神经相关疾病的颞骨HRCT和MR诊断、卵巢癌影像诊断及临床分期新进展、小儿外科急腹症影像学诊断、放射介入及药物联合治疗儿童特殊血管瘤”等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展示儿科与妇科医学影像新技术、新成果和前沿学术动态,并对临床和科研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受到到会代表一致好评,会场里不时传出阵阵赞许的掌声。 目前,我省儿童医院及各级妇幼保健院共有120余家,随着我省各地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影像学新技术新业务在广大儿科、妇科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儿科、妇科影像医生、技师急需培训。此次大会为我省乃至国内广大妇儿影像医技人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层妇幼保健院、妇儿医院影像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更好地关爱妇女儿童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次成功而圆满的大会。(朱百奇 郑楠楠)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急性呼吸衰竭的紧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郝盼盼
回答: 急性呼吸衰竭的紧急处理方法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疗、使用呼吸兴奋剂、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等。急性呼吸衰竭通常由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中毒、创伤等因素引起,需立即就医干预。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对于昏迷患者可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必要时使用吸痰设备清理气道,避免因痰液堵塞导致缺氧加重。若存在气道痉挛可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 2、给予氧疗 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浓度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控制性低流量吸氧,避免二氧化碳潴留。严重缺氧时可使用储氧面罩或无创正压通气,同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调整给氧方案。 3、使用呼吸兴奋剂 对于中枢性呼吸抑制患者,可静脉注射尼可刹米注射液或洛贝林注射液刺激呼吸中枢。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深度变化。合并二氧化碳潴留者禁用呼吸兴奋剂,避免加重呼吸性酸中毒。 4、建立人工气道 经口或经鼻插入气管导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建立确定性人工气道。操作前给予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注射液,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气道后需妥善固定导管,定期吸痰保持通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5、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通气功能障碍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初始可选择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模式,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参数。无创通气适用于意识清醒的轻中度患者,使用前需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增加耗氧量。保持环境安静通风,室温维持在20-24摄氏度。恢复期可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逐步提高肺功能。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膈肌压迫。定期复查肺功能和血气分析,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气促加重立即就医。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