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急诊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始建于1993年,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院急诊科始建于1993年,是最早成立的临床独立学科,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于一体的现代化急救中心。急诊科以先进的现代急诊医学技术为基础,具备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院前急救-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现代急救医学服务体系(EMSS),是医院急诊救治中心,是生命的绿色通道。

科室占地面积750m²,布局合理,设备先进,配有高级生命救护功能型救护车3台、中央监护系统、进口呼吸机2台、进口多功能监护仪10台、BiPAP呼吸机2台、自动洗胃机2台、除颤机3台、降温机、多导心电图机、电子血糖仪、输液泵、注射泵、超声雾化吸入器、多功能抢救床、中心供氧系统、负压吸引器、吸痰机、气管插管、喉镜、人工呼吸器气囊、紧急呼叫系统等先进的急救设备,同时配备中药药熨、中药药贴、浴足桶、真空拔火罐、中药离子导入机、中频治疗仪、温灸设备、多款针灸针、电针机、刮痧板、中药雾化等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能满足急诊中医诊疗需要。科室下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120"院前急救、分诊处、急诊诊室(内、外、妇科、骨伤科等)、换药室、急诊手术室、急诊综合病区、危重症急救区、重症监护区、急诊留观区、治疗输液中心和中医综合治疗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处、辅助检查科室、急诊计价收费处、急诊药房等。

急诊科配有设备功能齐全及拥有全球定位系统的救护车及与120联网的通信系统,有先进的车载呼吸机、便捷的吸氧装置、监护仪、除颤仪、进口的心电图机、吸引器、急救箱等急救设备,急诊药品齐全,完全满足院前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转运的要求。实行24小时轮班制,接到出诊呼叫后能迅速派出救护车出诊,真正做到了24小时畅通无阻绿色通道,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快捷、安全、及时、有效的进行救治。

急诊科以先进的现代急诊医学技术和设备为基础,充分发挥中西医特长,以中西医结合救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是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具备重症急救和大型综合创伤的抢救经验。急诊科人员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经过正规的急救技能训练,有较强的急救能力,以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天候为患者提供急诊、急救服务。急诊科医师均熟练掌握急诊常用的心肺复苏术、心脏除颤术、气管插管术、洗胃术、深静脉穿刺术、急性心肌梗塞紧急溶栓术,心包穿刺术、胸穿术、腰穿术、腹穿术等常用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器械的操作。急诊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急救工作制度。如:首诊负责制,预检分诊制度,抢救制度,值班与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观察室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会诊与转诊制度,抢救药品、器械的管理制度等。从而保证了急诊救治工作的质量。

急诊科在20余年的工作中锤炼出一只能熟练掌握中西医两套急危重病抢救治疗技术的高素质急救队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梯队完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共有医疗技术人员32名。目前急诊科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10人,护士6人,司机3人,担架员3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5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扎实,操作熟练规范,以先进的现代急诊医学技术和设备为基础充分发挥中西医特长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救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本专科共设观察病床10张,抢救监护病床5张,急诊综合病区病床24张。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规范化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班”

7月18日至21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规范化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班”在我院顺利举行。来自新疆、黑龙江、江西、上海、贵州、宁夏、浙江、广西、河北等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及省内各级中医院的2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19日上午,在我院科技楼六楼举行了该项目培训班的开班仪式。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张广清主任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陈佩仪院长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院汪何副院长主持,我院党委书记、院长曹礼忠同志致辞,向全国各地和省内各级中医院参加此次项目培训班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作为本期培训班项目负责人,我院护理部主任罗彩花教授就如何把握机遇发展中医护理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场通过引用临床案例、播放视频、现场示范等方式,由各授课老师详细介绍了中药熨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示范了骨筋肉养生功的临床运用,讲解了乳腺点穴按摩操、鼻吸药氧疗法对中风康复患者的影响等我院专科特色护理技术,传授了自己在护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并在课后详细为学员们答疑解惑,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此外,培训班还专门邀请了知名中医护理专家张广清、陈佩仪教授进行授课,学员们热情参与,积极交流。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实地参观我院,感受到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特色突出和学术氛围浓厚。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