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现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医院重点学科。
  心血管内科50年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开拓进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心肌病(克山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与心脏电生理、心血管临床药理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特色。
  心血管内科是西北地区开展介入性诊疗技术最早的学科之一。负责全国七年制、八年制规划教材《内科学》中“心脏性猝死”和“危重病医学”的编写,反映了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和特色。目前,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已能熟练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多种类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外周血管支架或滤器植入术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等。
  心血管内科现有医、护、技人员35人,病床数70张;辖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和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CCU)。现有医师17人,主任医师4人(教授/博导1人)、副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合作博导1人);博士学位者10人(占59%)、硕士学位者6人(占35%)。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的骨干队伍,在学科建设、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已用。继198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及200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培养硕士生58人,博士生20人,许多人毕业后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或重要岗位任职。
  心血管内科是我省早期开展高血压防治与研究的学科之一。1982年,叶复来等先后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以高血压为专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在认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推动我省高血压防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重大项目分课题支持下,牛小麟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以“高血压与核受体”为主要研究方向展开了日趋深入的系列研究,获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相关论著发表在《Br J Pharmacol》、《Biochem Pharmacol》等“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杂志上,并被SCI收录。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理学研究与实践是心血管内科近20余年来逐渐形成的以牛小麟为学术带头人的特色研究方向。1983年在国内率先将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应用于临床研究,并领先于国外提出了该类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行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6)。1996年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的研究,并在陕西省“三五人才”专项基金资助下编著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相关专著《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主编出版了《钙拮抗剂的药理与临床》、《内科疾病药物治疗处方及药理学注释》等多部专著,进一步奠定了学科在热点药物研究领域和倡导治疗规范中的学术地位。此外,他还与学校药理学教研室长期合作,主持完成了“四氢巴马汀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现及其药理与临床研究”,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高亚副院长组织召开门诊工作协调会

            为了保障门诊诊间调整工作顺利进行,8月27日下午,高亚副院长组织召开了门诊诊间调整协调会议。会议由门诊部主任王丽娟主持,医务部主任李小鹏、信息网络部主任孟天华、消化内科主任王进海、影像科副主任赵暹、门诊部副主任陈凯、门诊部护士长王咏雪列席会议。 首先,高亚副院长带队深入现场,对已经调整过的诊间进行了全面的巡查,询问诊间使用情况,并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 巡查过后,高院长就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协调会议上逐一讨论。对搬迁后的消化内科诊区内诊间布局的安排、指引标识的更新、胃肠镜室呼叫系统的增加、三楼超声室的检查范围以及胃肠镜检查报告PACS的上新等事宜进行了指导和安排。并决定三楼超声室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启用,方便三楼的消化内科、妇产科和外科区域患者的超声检查,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诊条件。 协调会上,还对影像科就诊秩序问题、门诊急救工作、负一层收费窗口的增设及夜间血气检查科室的明确等事宜作了布置。 为了使门诊布局和就诊流程更为合理化、人性化,近期内,门诊部还将根据门诊量情况对门诊诊间做以整体调整。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提供更优质的门诊诊疗环境。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