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 (共4位医生)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贵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设备等软硬件不断完善,现新生儿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早产儿病区和足月儿疾病病区完整的专业体系。病区面积为4000平米,总床位200张,各病区床位设置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床70张,早产儿病区65,足月儿疾病病区65张,为贵州省目前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新生儿救治中心。
医护人员配备和人才队伍
我科现有医护人员130人,其中医师30人,医学博士1人,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14人;护士100人,其中护理本科40人。我科业务骨干包括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6人和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9人,分别到过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附属医院和附属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修学习。
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
目前,我院新生儿科NICU规模、设备及对危重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救治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也得到国内和省内同行的认可。我科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均派出多人参加国际国内新生儿专业学术会议和短期新知识培训班,并邀请国内新生儿专家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新生儿学组牵头的临床多中心科研合作,在国内核心刊物及省内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专业书籍3部。其中参与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脏中心的卫生部重点课题“临床评估联合经皮氧饱和度检测快捷筛查新生儿重症先心病”还于2014年4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是自该杂志1823年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的我国儿科学界的研究论著。我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帮助我省其他地区新生儿事业的发展,学术带头人经常到省内其他地区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帮助推动贵州省新生儿事业的发展。
学科主要医疗设施设备
我院新生儿科配备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包括:各种型号的进口新生儿常频呼吸机、高频呼吸机、新生儿无创辅助通气设备、心电监护仪、国产和进口高端早产儿孵育箱、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开放式抢救台、双通道微量注射泵、ATOM 输液泵、微量血糖检测仪、美能达经皮胆红素测量仪(4台)、Olypmic脑功能仪、Olypmic头颅亚低温治疗仪、床旁X光机、GE便携式床旁B超、Ret-cam3视网膜检查设备、微量血气分析仪、微量血生化测定仪、磁共振、耳声发射听力筛查设备、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含呼吸机和暖箱)、NO吸入治疗系统(3套),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1台)等。
已开展的特殊诊疗项目或特色技术
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和肺出血、头颅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部分或胃肠外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营养支持、同步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危重新生儿转运、床边动脉血气、微量血糖监测、床边头颅B超筛查早产儿颅内出血、床旁心脏超声等检查;床边X线检查;多项生理功能(脉搏、呼吸、血压)监测;经皮氧饱和度、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监测、经皮胆红素测定,危重患儿出院后随访等。
临床医疗
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近50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20%左右。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儿为700克,胎龄28周,随访至今1岁多宝宝身心发育良好。我科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机的应用技术、以及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救治与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出院后随访制度。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到在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