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贵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设备等软硬件不断完善,现新生儿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早产儿病区和足月儿疾病病区完整的专业体系。病区面积为4000平米,总床位200张,各病区床位设置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床70张,早产儿病区65,足月儿疾病病区65张,为贵州省目前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新生儿救治中心。

医护人员配备和人才队伍

我科现有医护人员130人,其中医师30人,医学博士1人,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14人;护士100人,其中护理本科40人。我科业务骨干包括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6人和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9人,分别到过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附属医院和附属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修学习。

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

目前,我院新生儿科NICU规模、设备及对危重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救治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也得到国内和省内同行的认可。我科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均派出多人参加国际国内新生儿专业学术会议和短期新知识培训班,并邀请国内新生儿专家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新生儿学组牵头的临床多中心科研合作,在国内核心刊物及省内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专业书籍3部。其中参与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脏中心的卫生部重点课题“临床评估联合经皮氧饱和度检测快捷筛查新生儿重症先心病”还于2014年4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是自该杂志1823年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的我国儿科学界的研究论著。我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帮助我省其他地区新生儿事业的发展,学术带头人经常到省内其他地区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帮助推动贵州省新生儿事业的发展。

学科主要医疗设施设备

我院新生儿科配备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包括:各种型号的进口新生儿常频呼吸机、高频呼吸机、新生儿无创辅助通气设备、心电监护仪、国产和进口高端早产儿孵育箱、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开放式抢救台、双通道微量注射泵、ATOM 输液泵、微量血糖检测仪、美能达经皮胆红素测量仪(4台)、Olypmic脑功能仪、Olypmic头颅亚低温治疗仪、床旁X光机、GE便携式床旁B超、Ret-cam3视网膜检查设备、微量血气分析仪、微量血生化测定仪、磁共振、耳声发射听力筛查设备、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含呼吸机和暖箱)、NO吸入治疗系统(3套),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1台)等。

已开展的特殊诊疗项目或特色技术

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和肺出血、头颅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部分或胃肠外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营养支持、同步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危重新生儿转运、床边动脉血气、微量血糖监测、床边头颅B超筛查早产儿颅内出血、床旁心脏超声等检查;床边X线检查;多项生理功能(脉搏、呼吸、血压)监测;经皮氧饱和度、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监测、经皮胆红素测定,危重患儿出院后随访等。

临床医疗

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近50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20%左右。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儿为700克,胎龄28周,随访至今1岁多宝宝身心发育良好。我科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机的应用技术、以及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救治与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出院后随访制度。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到在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6个多月胎动频繁是什么原因
张向宁
回答: 6个多月胎动频繁可能与胎儿活跃期、孕妇体位变化、外界刺激、胎儿缺氧、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胎动频繁是孕期常见现象,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表现,但部分情况可能与病理因素相关。 1、胎儿活跃期 孕20-32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胎动频率可能明显增加。胎儿在母体内有固定的活动周期,通常在孕妇进食后或夜间更为活跃。这种生理性胎动频繁通常表现为短暂、有规律的肢体运动,无须特殊处理。孕妇可通过记录胎动次数监测胎儿状态,每日固定时间静卧计数1小时,正常值为3-5次/小时。 2、孕妇体位变化 孕妇突然改变体位可能刺激胎儿活动,如从坐位转为平躺时,子宫空间变化会引发胎儿反射性运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也可能导致胎儿通过频繁胎动调整体位。建议孕妇避免突然的体位转换,侧卧位能减少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有助于维持胎盘血供稳定。日常可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血液循环。 3、外界刺激 声音、光线或触摸等外界刺激可能引起胎儿反应性胎动。高分贝噪音、强光照射腹部或孕妇情绪激动时,胎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会导致活动增多。建议保持安静舒适的居家环境,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源。与胎儿互动时应采用轻柔的触摸方式,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胎儿缺氧 胎盘功能异常、脐带绕颈等情况可能导致胎儿缺氧,表现为急促、无规律的剧烈胎动。这种病理状态常伴随胎心率异常,通过胎心监护可发现基线变异减少或晚期减速。孕妇如察觉胎动突然加剧后减少,或胎动模式明显改变,需立即就医检查。临床可能采用吸氧、左侧卧位或硫酸镁注射液等治疗措施。 5、妊娠期糖尿病 孕妇血糖水平过高会使胎儿处于高代谢状态,引发持续性胎动频繁。这种情况多伴有孕妇多饮多食、羊水过多等症状,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确诊。控制血糖是主要干预手段,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注射液。定期监测血糖和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至关重要。 6、母体贫血 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胎盘供氧能力下降可能刺激胎儿代偿性活动增加。贫血引起的胎动频繁多伴有孕妇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轻中度贫血可通过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补充,配合维生素C片促进铁吸收。重度贫血需住院输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 建议孕妇建立规律的胎动记录习惯,选择每天固定时段静卧计数。正常胎动频率为每小时3-5次,若12小时内胎动少于20次或突然增加50%以上应及时就诊。日常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钙铁等营养素,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出现胎动异常时可通过改变体位、轻柔抚摸腹部等方式初步观察,无效者需立即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排除病理因素。 张向宁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