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中医院

骨伤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市中医院骨伤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全科目前拥有主治医师/主治中医师5名,医师/中医师2名,多名医生曾分别在上海华山医院、浙二医院、上海六院、邵逸夫医院等骨伤科强院进修,对脑外伤、手外科、显微外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独到经验。有专门护理人员8名,都经过骨伤科专业护理训练,能胜任骨伤科护理、康复指导各项任务,多次在医院护理组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全科拥有床位40张,近年来每年收住病人近700人次,顺利完成各种普通骨伤科、显微外科、脑外科等手术200余例,得到病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骨伤科属医院重点建设科室之一,努力探索一条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道路。在硬件设备投入上敢为人先,在人才专家引进方面独具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特色。积极吸引国内外骨伤科医学的最新成果,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在现代骨外科学科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即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科室拥有骨伤科专用手术台,术中透视C臂机,显微外科专用显微镜,CPM康复器,完全可以满足骨伤科临床的需要。

骨伤科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技术先进,全体医护人员将以崭新的服务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崇高的医德医风竭诚为广大患者的康复提供优质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冬病夏治 不妨试试三伏贴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传统中医的穴位敷贴讲究集中在三伏天用药施针,调养身体。每年三伏,市中医院推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受到很多市民的追捧。 “裘医师,今年的冬病夏治开始了吗?”在中医院裘小玲医师的门诊室,一位70来岁的大伯前来咨询冬病夏治门诊开诊时间。说起冬病夏治,大伯深有体会,他自幼患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季发作,需住院治疗,是医院的常客。八年前,连走路都让老伯觉得喘不过气来,多方求治,就是不能阻止复发。听说市中医院有三伏天灸贴药治疗哮喘的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贴药。当年气喘、气急症状就明显改善,连续贴敷三年后冬季不再发病。这让王大伯十分感动。 裘小玲介绍,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进行辨证施治的特殊疗法。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体阳气发泄,毛孔张开。此时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那么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呢?裘主任介绍道,大致分为以下九大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阴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2.风湿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 3.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 4.胃肠炎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 5.妇科疾病: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等,还有手脚冰冷、经期感冒、霉菌性阴道炎、更年期综合症。 6.骨科疾病:慢性颈腰椎疾病、肩周炎等。 7.神经穴位疾病:中风后遗症。 8.亚健康处于健康与患病之间的状态,常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易出汗,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容易感冒,免疫功能偏低等。 9.儿科病:易感冒、气管炎、哮喘等,小儿年龄越小,其免疫功能和发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得到纠正。 药物贴敷的药物均为市中医院根据中医师处方由中药房自制,分为成人和儿童两类,儿童药物贴敷中未添加发疱成份。一般成人6小时左右拿掉药物,小儿3-4小时,成人发疱是正常现象,一般可自行结痂,发疱大者可到医院穿刺引流,不要揭皮,不要包扎,3-5日可痊愈。(为了利于药物吸收及发疱,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 入伏第一天没赶上的患者,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敷,治疗效果都一样,这个不必担心,但是只要贴了,就一定要连续贴“三伏”,不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对于一部分人群来说,是不适合采用这个方法的,比如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如对胶布过敏、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阴虚火旺者、孕妇、皮肤过嫩的3岁以下儿童等,都是不能进行敷贴的。贴敷以后不要马上洗澡,而且不要在局部用力搓;患者一定要少吃“发物”,如辛辣食品、牛羊肉、海鲜、生冷食物等,减少运动,避免出汗、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一定要注意好好休息,不能熬夜。 今年市中医院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时间为头伏:从7月18日开始;中伏:从7月28日开始;末伏:从8月7日开始。头伏至末伏每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效果最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复鼻出血有哪些原因
王利一
回答: 反复鼻出血可能与鼻腔干燥、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血液疾病等因素有关。鼻腔黏膜受损、炎症刺激、血管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该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处理。 1、鼻腔干燥 长期处于干燥环境或频繁挖鼻可能导致鼻腔黏膜水分流失,黏膜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表现为少量鲜红色血液渗出,多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方。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湿润鼻腔,避免用力擤鼻或揉搓鼻部。室内可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 2、外伤性因素 鼻部撞击或异物插入可直接损伤鼻腔血管,儿童常见因玩具或手指抠挖导致黏膜撕裂。出血量较大且突发,可能伴有局部疼痛。需立即压迫鼻翼止血,若异物残留需由医生专业取出。反复外伤可能形成鼻腔溃疡加重出血。 3、鼻炎发作 过敏性鼻炎或感染性鼻炎会引起黏膜充血水肿,频繁打喷嚏、擤鼻涕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常伴随鼻痒、流涕等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慢性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 4、鼻中隔偏曲 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外伤导致的鼻中隔偏曲,会使凸起侧黏膜长期受气流冲击变薄,血管丛暴露易出血。多表现为单侧反复出血,可能伴有鼻塞。轻度可通过生理海水冲洗缓解,严重偏曲需考虑鼻中隔矫正术。 5、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或白血病等疾病会引发出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全身多部位自发性出血,鼻出血多为喷射状且难止血。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输注血小板、注射重组人凝血因子等。 日常应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孔。出血时可坐位前倾,用手指紧捏鼻翼10分钟冷敷鼻梁。若每周出血超过3次、单次出血量超过50毫升或伴头晕乏力,需及时排查血液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儿童反复出血建议检查鼻腔是否有血管瘤等病变。冬季干燥季节可每日使用凡士林涂抹鼻腔前庭预防皲裂。 王利一主任医师北京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