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传染病医院

我国寄生虫病患病谱发生改变

时间:2014-05-0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内容导读: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台湾寄生虫学会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披露,由于经济发展、交通便捷、食物来源多样化及病原体进化等多因素交织,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新发或再现寄生虫病和输入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台湾寄生虫学会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披露,由于经济发展、交通便捷、食物来源多样化及病原体进化等多因素交织,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新发或再现寄生虫病和输入性寄生虫病正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介绍,近年来,海峡两岸均出现了一些境外移入的寄生虫病感染患者。如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亚洲带绦虫等食源性寄生虫导致的寄生虫病患者,隐孢子虫、弓形虫病等机会致病寄生虫病患者,其发病率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海峡两岸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上升影响因素较多。其一,追求食物鲜、肥、生、猛,易造成食源性寄生虫病广泛流行;其二,鱼类、螺类等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相对滞后;其三,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系统防治工作还比较薄弱。

  专家建议,加强健康教育,使公众了解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途径及其危害,不吃生或未熟透食物,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的生菜,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水产品和肉类管理,建立完善的水产品和肉类寄生虫检验体系。强化出国务工人员健康教育和归国人员相关寄生虫病检查,开展输入性寄生虫病诊断研究,以快速有效地检出输入性寄生虫感染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保我国公共卫生安全。(记者郑灵巧)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糖尿病并发症要做哪些检查
袁晓勇
回答: 糖尿病并发症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针对性检查,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下肢血管超声等。糖尿病并发症可能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早期筛查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1、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该检查无须空腹,静脉采血即可完成。数值超过6.5%需警惕持续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建议每3-6个月复查。若合并贫血等血液疾病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2、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通过晨尿或24小时尿标本检测白蛋白排泄率,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正常值小于30毫克/24小时,30-300毫克提示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女性需避开月经期。阳性结果需重复检测确认。 3、眼底检查 采用散瞳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动脉瘤、出血等改变。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5年后应开始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需检查。重度非增殖期病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等症状。 4、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评估周围神经功能,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刺痛感,足部症状尤为明显。检查时需暴露肢体皮肤,电极刺激可能产生轻微不适感。 5、下肢血管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评估糖尿病足风险。检查时需暴露双下肢,通过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厚度判断病变程度。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是常见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系统并发症筛查,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者需增加监测频率。日常需保持规律运动,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饮食注意控制总热量,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摄入,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酸。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降糖方案,出现视力骤降、持续蛋白尿或足部溃疡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