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院成功完成首例心房颤抖射频消融治疗

时间:2013-12-1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没想到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次手术就治好了折磨我近三年的房颤。”昨日,顺利出院的明先生开心地向记者讲述了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手术仅两个多小时,用一条细细的电极导线通过血管就把困扰我多年的心律失常消除了,术后第二天我就康复能出院了。”

  据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介入专科医师薛亚军介绍,明先生接受的是“导管射频消融术”,在赵建平院长,赵国良副院长等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他成为该项技术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首名受益者。该技术和一般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和设备都不同,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更难,需要用专用的三维Carto定位系统下的射频消融。是目前根治心律失常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也标志着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又有了新方法。

  射频消融让“心”不再颤抖

  据薛亚军主治医师介绍,56岁的明先生所患的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时患者心房频率会达到每分钟300到600次左右。老人、高血压、心脏衰竭、心肌梗塞、甲状腺疾病、肥胖等人群,都是房颤的高危人群。房颤的危害很大,其“脑栓塞”的发生率达正常人群的七八倍。

  薛亚军主治医师表示,传统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但只能控制病情,无法根治。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的射频消融术不仅可一次性根治,且术后不再需要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且,射频消融术不需要开胸和全麻,病人痛苦少,操作方法简便。

  “手术时医生会在专用的三维定位系统设备的指引下,结合X线二维影像,通过在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消融导管送到左心房,行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薛亚军主治医师说,隔离肺静脉和心房之间的电连接,这样肺静脉异常的电活动就不会传到心房里,干扰正常“发电站”的活动,房颤也就不会发生了。术后第二天即可自由下地活动。

  据参与该手术的心血管内科闫建玲主任介绍,我国人口结构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肌梗死的存活率增加,房颤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心房颤动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其发病率粗率约0.77%,而阵发性房颤患病率更高达15%。因其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久之则影响心功能,更与脑卒中有密切的关系。而随着近年心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家大型临床中心已广泛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大大提高了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的机会。

  我院心血管内科全体医师近年大力发展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目前已成熟开展阵发性室上速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但尚未进行过房颤的射频消融。在闫建玲主任的带领下,对该名房颤患者详细进行了术前评估、术中难点讨论等工作,并率先引进“Carto三维标测系统”进行手术。相比传统标测系统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术者放射暴露少、随访房颤复发率低等优点。除此以外,该系统还能大大提高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的机率。

  我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我院首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填补了我院心电生理介入治疗技术上的空白,同时也为广大房颤患者、以及非持续性室速的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

医院动态

更多 >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办《侵权责任法》专题讲座

为提高应对医疗法律风险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保证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6月27日,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办《侵权责任法》之“医疗损害热点解读”专题讲座,全院的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学习。 此次讲座由知名医疗法律专家邓利强教授主讲,邓教授不仅讲解医疗损害的热点问题,而且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医院如何维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等内容,同时与医务人员进行现场互动,现场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在学习后书写学习心得体会,使全院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学法懂法,遵守医疗法规,严格执行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减少医疗纠纷、过错的发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杨婧 荣晶晶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冠脉介入治疗前的准备
高云
回答: 冠脉介入治疗前需要完善术前检查、调整用药、控制基础疾病、做好心理准备和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准备工作。冠脉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导管技术对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术前充分准备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1、完善术前检查 术前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常规检查,评估手术耐受性。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CTA或运动负荷试验等特殊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和程度。存在肾功能不全者需提前水化治疗,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水平。这些检查结果将直接影响手术方案制定和术中用药选择。 2、调整用药方案 术前需遵医嘱调整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提前5-7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正在使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者需根据INR值调整剂量或桥接治疗。高血压患者需维持血压稳定,但手术当日早晨的降压药可能需要调整。这些用药调整可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并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3、控制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8mmol/L以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纠正电解质紊乱。吸烟者需至少提前2周戒烟,肥胖患者需适当控制体重。良好的基础疾病控制能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 4、心理准备 术前医护人员会详细解释手术流程、可能风险和预期效果,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必要性。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给予充分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治疗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术中配合和术后恢复。 5、签署知情同意 术前需由患者或授权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确认了解手术风险包括血管损伤、支架内血栓、造影剂肾病等可能并发症。同时需准备医保证件和必要生活用品,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这些程序性准备是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的重要环节。 冠脉介入治疗前1周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摄入。术前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术后恢复期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心电图,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这些生活方式调整对维持长期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