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介入栓塞治愈一例颅内邻近部位多发动脉瘤患者

时间:2012-12-1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医师为一例颅内邻近部位多发动脉瘤患者实施了神经介入治疗——全麻下行球囊辅助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将患者颅内两颗动脉瘤完全栓塞,解除了患者脑中的两颗“定时炸弹”。

  病例回顾:

  李先生,54岁,石家庄市人。某日突然出现头颈部炸裂样的胀痛,头晕,睁不开眼,呕吐1次,家人立即将李先生送至我院急诊科。初步检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科立即召神经外科进行会诊。神经外科医师为李先生进一步进行了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确定患者为:左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如图1)。由于两个瘤体位置非常接近,考虑单纯操作某一个瘤体时,另一个受激惹的几率极高,极有可能再次破裂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而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经讨论,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神经外科侯凯主任决定在全麻下为患者行球囊辅助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

  术中,侯主任首先在李先生大腿根部穿刺了一个直径为5毫米的小口,通过股动脉插入一根很细的导管,沿着动脉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位置。导管很细,不会对血管产生任何损伤。之后,通过导管先将封堵球囊置于两颗动脉瘤开口近端,适度充盈封堵球囊,同时封堵两颗动脉瘤,把可塑性极强的弹簧圈放到血管瘤里,直至把血管瘤填满。这时,瘤腔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和停滞,血管瘤成为了死瘤。这样,血液就不可能进到动脉瘤的瘤腔内,血管瘤自然不会再破裂。用这样的方法,医生先后为李先生成功栓塞左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解除了其颅内两颗位置十分接近的“定时炸弹”。(如图2)

  栓塞术毕,因患者颅内出血较多,于手术室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引流出血性脑脊液。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2周,李先生神清语利,精神良好,四肢无瘫、无脑积水、无缺血性脑卒中表现,可自行活动,复查头颅CT,各项指标均达到正常值。日前,患者已康复出院,随访患者未见明显不适。

  专家解析: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初次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40%和33%,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8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高龄患者术后愈后较差。介入技术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尤其是新的介入治疗材料如超软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的出现,使得栓塞治疗更加安全,目前使用的生物活性弹簧圈可以促进瘤腔内血栓机化,防止瘤壁再破裂。

  本例患者为颅内两个动脉瘤,位置非常接近,且颅内出血量较多,这种情况下如开颅手术行动脉瘤夹毕术,无疑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我院神经外科暨河北省神经介入治疗中心采用的国际最先进的动脉瘤栓塞技术——血管内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术中完全封闭瘤颈和流出道,防止弹簧圈逸出;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动脉瘤破裂,球囊可有效阻断血流;瘤腔栓塞满意后,球囊撤出,不需要围手术期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此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及难度,使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愈后情况。

  时下正值冬季,天气寒冷,血管骤然收缩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致使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几率有所增加。因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脑动脉瘤高危人群应注重早发现、早治疗。

  图1:上面箭头示:左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下面箭头示:左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图2:栓塞结束后复查造影,两个动脉瘤均栓塞完全,未显影

专家科普

更多 >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