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酿就的特殊感情
时间:2014-03-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2014-03-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你真的不管我啦?”“不管了,相信你自己能走回来。”“走就走,等我去拿个百米赛跑的冠军回来给你瞧瞧。”这位说要“拿百米冠军”的是一位在康复医学科因脑瘫而只能颠着脚尖缓慢行走的孩子尹一朝,他已经上初中了,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因为肢体功能障碍使他失去了与同学嬉戏的欢乐。此时他正在准备上“行走训练课”。这种“狂言”和治疗师们鼓励的话语是这里常常可以听到的声音。
2010年的4月1日,康复医学科在乔迁之喜中诞生。从那时到现在,短短四年时间,每天科室19个床位总是被一抢而空。当时只有5名医护人员,4名治疗师。但是400平方米的康复医学科却总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笑声不断,因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已经亲如一家。
医护人员:您选择我一次,我服务您一辈子
“您选择我们一次,我们将为您服务一辈子”是康复医学科主任何瑛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们给患者的承诺。康复理论是上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形成的。和传统的医学理论不同的是,它的目标不仅仅是控制住急性期的症状,而是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和训练让患者能够逐渐恢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来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有神经内科疾病,如脑卒中后遗症、骨科疾病、脊髓损伤患者等各种瘫痪。这里也不是只有这类西医难以根治的病人才会来。肥胖、糖尿病、颈肩腰腿疼等病症通过康复治疗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康复训练、悬吊、理疗是这儿的主要治疗手段。”何瑛主任介绍说。也正是因为康复治疗的这些特点,使得康复医学科和其他医疗科室存在有不小的差异。这不仅是指患者需要相对长期地和这里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患者不但能得到躯体上的训练、治疗,还能得到特殊的心理上的辅助。“比如有些人是脑梗后语言神经出了问题,连小孩都会读写的数字对他来说却异常困难,这个时候我们会给他积极的鼓励,帮助他更好地恢复。”语言治疗师杨小梅说。
患者:医生是只“暖水瓶”
一走进康复医学科的过道,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妙手神针,医德高尚”,这些都是来自病人的真诚评价。
在康复医学科举办的新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流会上,一位病人家属深情的讲述了她的家庭与康复医学科的故事:“买子衡大夫就像‘暖水瓶’,虽然外表看上去是‘常温’的,却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一滴不留的‘倒’在你心里,帮你把心暖得热乎乎的;而陈雪萍大夫任何时候都笑颜满怀,耐心足足让患者见了她疾痛就减少了一半。”
一位在部队工作的患者。因为脑部出血一侧肢体瘫痪,造成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塌下来了,他一度感到十分绝望和无助。当来到康复医学科治疗之后,发现这里的治疗师不仅技术精湛,还非常耐心细致。“有一次我爱人在训练大厅做完治疗,因为行动不便半天鞋子衣服穿不上,刘佳治疗师看见之后立即上前帮他穿鞋穿衣服,毫不嫌弃患者训练完的汗臭味。”这位患者的爱人说道。“要是看到哪个病人没来得及吃早饭,刘佳、邓文老师还会主动帮忙给他们买饭。这里的治疗师们不仅治病,还常替他排解消极情绪。我家老伴有事最先想到的就是去找石莹莹、吴玉环老师聊,反倒不先给我们讲”另一个患者家属说道。虽然表面上这样嗔怪不少,但感激之情却溢于言表。
比别的科室早半小时上班已经成为康复医学科吴玉环、刘佳的正常工作状态。由于康复患者家庭训练的重要性,也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于霞、潘伟娜、钟燕茹等护士每天利用早来的30分钟教患者和家属保健操,给患者进行宣教和家庭的体位摆放方法等,这样利于患者回家也能练习和保证肢位的摆放。有的患者因为康复训练耽误了治疗,这里的护士们没有任何怨言随时为他们做治疗,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如亲如友一家人
藕色的幕帘,翠绿的盆栽,把这个“康复训练大厅”装扮的无比温馨。室内的微波炉、电视、暖水瓶、书籍一应俱全,让人恍惚以为这里就是一个家庭。不错,这确实是一个家庭,一个温暖、祥和、充满信任、充满温馨的快乐“大家庭”——由医患组成的特殊、和谐的大家庭。
“科室重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服务态度,目的就是让患者及早回归家庭和社会。调动所有功能让患者生活能够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早日自理。”主任何瑛说。医患关系想要处好不容易,全国每年医疗纠纷案频发,然而在我们这里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们这个特殊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用爱心、耐心、真诚酿就着这份特殊的感情。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