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

我院一项东莞市重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 达国内领先水平

时间:2012-01-1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创新能力,创造我院的新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

  1月12日下午,在东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下,7名来自省内各大医学高校、医院的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以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刘忠民教授为主任委员,对我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共同完成的《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标志物诊断价值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鉴定。医院副院长方敏鸣,科教办主任王斌及课题组成员约15人参加了成果鉴定会。会上,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工作总结报告、临床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的汇报、仔细审阅了课题研究材料,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提问质询,最终得出鉴定意见。

  会上,课题组主研人员检验科付文金博士首先对课题作了鉴定报告,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点与后续展望及研究得出的科研成果作了全面汇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鉴定委员们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标志物诊断价值的研究》课题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随后,鉴定组的各位专家们在审阅了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就课题选择、效果、创新性、随访率等问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现场提问,并作出了最终鉴定意见——鉴定委员会人员一致通过该项目科技成果鉴定。认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标志物诊断价值的研究》项目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早期患者血液和尿液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质运载蛋白(NGAL)、人肾损伤分子1(KIM-1)、人信号转导分子1(Smad1)的水平,经与传统肾功能指标比较,研究了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同时建立了一期凝固法测定尿液组织因子(TF)活性检测方法,为T2DM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对T2DM患者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有2篇被SCI杂志收录刊登,1篇被《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收录刊登。最终,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在T2DM早期肾损伤的实验诊断、尿液TF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并给出建议、希望课题组下一步能继续研究肾损伤标志物的作用机制,以尽快、尽好地将该课题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模式现代化及社会老龄化,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33%、其中早期肾损害占18 %;在东莞地区,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数以万计,据我院体检结果显示——东莞地区40岁以上人口空腹血糖升高率达到24%。由于糖尿病肾病治疗费用昂贵、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如何降低或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病风险成为了医学界燃眉紧迫的问题。由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且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十分不明显,但一经出现临床症状时、病情几乎无法逆转,因此糖尿病肾病肾损害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对糖尿病肾病肾损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成为了我院检验科和内分泌内科科研工作者摆在心头上的疑惑,他们仔细地研究了DN的临床病理分期,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操练、推敲、验证,将研究目光放宽了除传统的DN标志物微量尿蛋白之外的NGAL、 KIM-1、 smad1 、NAG等肾损伤标志物上。2009年7月,《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标志物诊断价值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并被认定为东莞市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们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中——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共筛选了合乎要求糖尿病患者550例,分别登记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吸烟史等),并空腹抽取了400名DM患者静脉血和收集晨尿标本近800份,共进行检测试验近万次;此外,课题组还对照28例健康体检者(排除肝、肾、炎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指标数据,按照与实验组相同的方式留取血液与尿液标本并进行相应项目的检测,最终成功得出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uNGAL指数水平可有效反映早期肾损伤情况,建立了一期凝固法测定尿液组织因子(TF)活性检测方法、并积极探讨TF在DN病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DN的可能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各医学研究领域专家的肯定。

  成绩的背后,是课题组各位成员苦心钻研、废寝忘食的辛勤付出。为更好的完成课题,课题组多次派出人员前往南方医科大学检验实验室学习、实践、制作标本,并次多次参加国内最先进的有关医学研讨会、与同道交流心得。主研人员付文金日夜奋战,整理课题资料并撰写SCI论文,目前已被国外SCI杂志采用刊登2篇,实现我院SCI论文“零突破”,也为课题发展奠定基础;汤慧华老教授虽已年过七旬,在每天完成繁忙工作之余,也不忘抽空指导课题组成员、十分关心课题的发展动向;王少波主任医师、叶长钦副主任技师等课题组成员,心系课题钻研,即使没有休息时间,甚至经常要熬夜、加班,他们却从无怨言。在他们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心愿,那就是,为厚街医院的科研事业发展燃烧青春,为人民健康安危奉献一生。此次科研成果鉴定是我院科教领域的又一次成功,也充分肯定了我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

医院动态

更多 >

【学术动态】我院成功举办妇产科学术沙龙、超声学术讲座

【一】孕前和孕期保健辅助检查项目及风险评估学术沙龙 07月19日,在市医学会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成功举办孕前和孕期保健辅助检查项目及风险评估学术沙龙。会议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产科钟梅教授等10名专家针对《孕前和孕期保健辅助检查项目及风险评估》进行学术授课交流,东莞市各医院妇产科专业医护人员约200余人次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沙龙由我院妇产科主任张秀果主持。 通过这次培训,更加规范了孕前和孕期保健,对早期识别高危妊娠和胎儿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加强了医护人员对产检的必查项目与备查项目的认识,减少不恰当的医疗及社会因素的干扰,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促进了产科事业的发展。 【二】“超声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学术讲座 7月30日,我院超声科邀请了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中心主任谢晓燕教授前来交流及指导超声造影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谢教授为超声科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腹部超声诊断、介入治疗和超声内镜诊断,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外科临床基础。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胆胰肿瘤的早期诊断、肝癌的超声介入性治疗和肝肾移植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全国超声介入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谢晓燕教授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30日下午谢教授在我院科教楼六楼进行了关于超声造影在临床中应用的专题讲座。谢教授介绍了目前超声造影的研究现况,用一系列的图片及病例向大家展示了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及该技术的巨大潜力,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全院医师上演了一顿丰富的知识大餐。本次参与讲座的不仅有超声科的部分医师,还有众多临床医师,部分临床科室主任也全程进行了认真聆听,现场学习氛围浓烈,讲座结束后,谢教授在我院超声科对科室造影工作进行了实时陪同指导并对部分病人进行了上机操作演示,谢教授对我院开展的输卵管造影及腹部脏器超声造影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赞誉,并对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指导。 我院超声科超声造影技术已开展近两年,我科超声造影技术应用范围现已扩大到腹部多脏器、妇科、血管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输卵管造影获得了临床及病人的充分认可,我科全体医务人员也表示通过学习交流增加了超声造影诊断的信心,将再接再厉,努力配合临床为更多的病人解决疾病诊断问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气息异常的症状有哪些
王志学
回答: 气息异常的症状主要有口臭、呼吸急促、呼吸深慢、呼吸浅快、呼吸气味异常等。气息异常可能与口腔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口臭 口臭是气息异常最常见的表现,多由口腔卫生不良、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引起。口腔内食物残渣经细菌分解会产生硫化物,导致呼气带有腐败性臭味。部分胃食管反流患者因胃酸刺激也可能出现口臭。改善口腔卫生、治疗口腔疾病有助于缓解症状。 2、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常见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时。肺部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通过加快呼吸代偿。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支气管扩张剂,慢性期需规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病情。 3、呼吸深慢 呼吸深慢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性疾病,机体通过深大呼吸代偿酸性物质堆积。特征性表现为库斯莫尔呼吸,呼气带有烂苹果味。需紧急处理原发病,静脉补液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尿毒症患者因代谢废物蓄积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4、呼吸浅快 呼吸浅快常见于胸膜炎、气胸等胸膜疾病,因胸痛限制呼吸运动所致。患者呼吸频率增快但幅度减小,可能伴有患侧胸痛。需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细菌性胸膜炎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气胸需根据严重程度选择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 5、呼吸气味异常 特殊呼吸气味具有疾病提示意义,肝性脑病呼气带有肝臭味,肾功能衰竭呈尿臭味,有机磷中毒有大蒜味。这些特征性气味与代谢产物排出途径改变有关。需结合其他症状体征综合判断,确诊后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乳果糖口服溶液降低血氨治疗肝性脑病。 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并使用牙线清洁牙缝。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避免接触冷空气及过敏原,规范使用吸入制剂。出现持续气息异常应及时就诊,完善血常规、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肾功能不全者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王志学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