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

小鼠基因或助人类治疗老年痴呆症

时间:2009-12-2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华曦、张云武教授课题组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存在于小鼠中的一种名为Rps23rl的基因蛋白可以抑制与老年痴呆发病密切相关的生化过程。

  这一研究成果为老年痴呆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并为解释“为什

  么人类会患上老年痴呆而小鼠不会”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厦门大学十四日披露说,该校科学家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于十一月十二日,刊登

  在美国《神经》(Neuron)杂志上。该杂志由《细胞》(Cell)杂志出版社出版,与《细胞》

  杂志是“姐妹”刊,被认为是国际神经生物学领域中的顶尖杂志。

  据介绍,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里的过量堆积和神经元细

  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是导致老年痴呆的“罪魁祸首”。

  该课题组成员、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张云武教授称,“经过八年的研究工作,

  我们在小鼠细胞中筛选、鉴定出了Rps23r1基因,并通过细胞实验和转基因动物模型,

  证实了这种蛋白能同时明显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神经元细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可

  谓达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该课题组组长、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许华曦认为,在目前老年痴呆还无有

  效治疗手段和方法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或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为研发相关

  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方向。”

  许华曦表示,课题组还会将研究推向深入,“当务之急”便是在人类中寻找这个基

  因的同源物,“倘若能找到,就可以通过研发药物来‘激活’这个基因,使它发挥作

  用,有效抑制老年痴呆的病因。”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内出血怎么引起的
邵自强
回答: 脑内出血可能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血液病、抗凝药物使用等原因引起,脑内出血可通过控制血压、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受损,血管弹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出血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内出血的关键,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氢氯噻嗪片等,同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情绪激动。 2、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结构存在缺陷,容易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脑内出血可能伴随癫痫发作、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脑血管畸形可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头部外伤,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 3、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的薄弱部位,在血压波动时容易破裂导致脑内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丧失等症状。脑动脉瘤可通过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发现,治疗方法包括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患者需要控制血压,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 4、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脑内出血风险。血液病引起的脑内出血可能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症状。治疗需要针对原发血液病进行,如输注血小板、使用凝血因子、化疗等。患者需要避免外伤,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出血倾向及时就医。 5、抗凝药物使用 长期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可能增加脑内出血风险。抗凝药物引起的脑内出血通常表现为渐进性神经功能缺损。使用抗凝药物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剂量。如果发生脑内出血,可能需要使用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逆转抗凝作用,必要时需停用抗凝药物。 预防脑内出血需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监测血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足够优质蛋白。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要立即就医,脑内出血的黄金救治时间通常在发病后几小时内。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