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重点
时间:2012-08-2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2012-08-2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公立医院如何改革?政府投入应以哪里为主?根据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政府投入要向二级医院倾斜。
政府要控制三级医院的规模
目前我国三级医院的规模一般都较大,500张床位的已经很少了,但仍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群众看病十分辛苦,挂号、看病、交费、拿药、打针都得排队;住院更难,很多重症病人一床难求。大量的病人使得医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压力过重,不仅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也增加医疗安全隐患。
大医院看病难,不仅增加了个人就医费用和就医困难,也导致了大医院的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还刺激了三级医院迅速扩张,国内已经出现多家4000张床位的“超级医院”。因此政府要控制三级医院的规模,否则三级医院继续扩张,会加重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布局,增加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影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一方面大医院看病难,另一方面不少二级以下中小医院还吃不饱,这就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现状。
政府投入应首选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大都是县(市)区级医院,为临床治疗型医院,是广大群众就医的主要场所,是城乡三级医疗网络的龙头。新农合实施以后,群众的就医选择发生了变化,很多地方的调查表明,县级医院已经成为农民住院的首选,超过半数的住院病人选择在县级医院就医,这主要是因为群众认为县级医院“技术不弱、路程不远、价格不贵”。
大力发展县市级医院,应是当前优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结构的重要措施。提高二级医院的综合诊治水平,确保绝大多数医疗问题在县市医院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前大城市三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实现新农合“大病不出县(市)”重要目标的关键措施。因此政府应当集中精力、财力把县(市)级医院建设好,这样既方便病人就医,又可以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公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加大县(市)区级医院的财政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科学的病人流向机制,充分发挥县(市)医院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优质、价廉的健康服务。
一级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需要增加投入,但它们要以防保为主要任务,根据区域人口不同情况,配备医务人员,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要在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二级医院的医疗急救工作,形成良好的医疗卫生网络。
建立合理的病人流向机制
建立合理的病人流向机制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重点是二级医院向三级医院的转诊机制。一方面,二级医院必须把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病人向三级医院转诊,不能卡着不放。另一方面,二级医院能解决的问题,不能盲目向三级医院转诊。卫生部门要制定统一的病人转诊标准、流程,首先要建立约束机制,病人到三级医院就诊,必须经过二级医院的初诊、审核,对二级医院确实不能诊治的疾病,由医院出据转诊单,三级医院凭转诊单接受门诊、安排住院。其次,拉大二、三级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促进医疗服务合理化、实用化。第三,医保、新农合要制定不同的报销比例,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医院而拉大报销差距,对于不办理转诊手续而自行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应按二级医院的费用标准并降低报销比例。
建立激励性补偿机制
目前二级医院急需改善基础设施,加大设备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拓宽服务范围,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而这些缺少了政府的投入都无法完成。目前我国的三级医院一般自我发展能力都很强劲,而二级医院需要政府予以补血,方法有两种:
一是建立激励性补偿机制。目前按编制人员拨款、按编制床位数拨款、按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投入拨款等拨款机制,都可能产生弊端。我认为要建立激励性补偿机制,在医院业务量增加的情况下,在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规范收费的基础上,政府依据医院的业务收入(不含药品、器械、耗材收入)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以体现奖勤罚懒的改革精神。
二是适当提高技术性、劳务性收费标准。目前很多技术性劳务收费标准低于实际成本,医院靠卖药生存,结余明显减少,生存和发展非常困难,只有适当提高技术性、劳务性收费标准,才能使医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医院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