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爱尔眼科医院

爱尔眼科搭建全球最权威视网膜疾病学术交流平台

时间:2013-10-2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我国是世界上致盲和视力损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现有盲人超千万,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20%。在我国眼病致盲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白内障,其次是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疾病,眼底疾病已经成为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但与此同时,眼科医生人数少,技术经验丰富的精英人才稀缺也加剧了眼底疾病问题的严峻性。在10月18日-20日连续三日举行的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上,基于这一尖锐的现状,众多国内外眼科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据论坛主办方香港中文大学、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介绍,本次论坛邀请到包括中国科学院杨雄里、苏国辉两位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英国著名眼科临床教授Alan Bird、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 著名的免疫病理学家陈之昭博士等近百位专家及嘉宾。论坛主题围绕临床诊疗新技术应用、疑难病诊疗以及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

  本次论坛发言内容涵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处理、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和黄斑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等一系列业界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如苏国辉院士做了青光眼中的视神经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杨雄里院士则以Sigma受体:减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异常的可能性靶点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Alan Bird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唐仕波教授以干细胞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实验研究为题阐述了自己的最新成果,集中反映了当今世界视网膜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趋势。据了解,在论坛进行的同时,与会部分专家也参加出席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举行的国际眼底病专家咨询活动,为国内的视网膜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福祉。

  本次论坛主席,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副总裁唐仕波教授指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眼底病的患者较多,在此背景反衬下,具备专业资格的眼科医生稀缺,整体诊疗水平落后的矛盾尤为明显。举办论坛,其目的不仅仅是创造与国际前沿视网膜病防治技术、理论与经验的大型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希望通过论坛引起社会各界对视网膜病以及其它眼底疾病的关注重视。共同努力提升我国眼底病综合防治水平。

  谈到社会协力,唐仕波以中南爱尔眼科学院的成立为例,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属于融合社会资本与高校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链条模式一次尝试,学院致力于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平台培养眼科精英人才。这种合作模式是眼科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与践行,也为我国眼底病综合防治水平的快速提高,提供了一种崭新思维。本次论坛能够开展也得益于爱尔眼科强大的医疗资源和实力,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旗下拥有49家医院,遍布22个省市、自治区,年门诊量180多万次,开展手术近20万例。聚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眼底病专家,拥有七项发明专利、1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篇SCI收录学术论文,正式基于这些,爱尔眼科已经引起了国外专家的重视,经常能够与国外的一些顶级眼科机构开展合作,展开学术交流,而今年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了爱尔眼科学院更是将爱尔眼科的实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爱尔眼科学院我们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加盟,如近视眼权威弗兰克谢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彭智培教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融合社会资本与高校资源优势,致力于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平台培养眼科精英人才。同时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的优势开展更多类似于国际眼底病专家咨询的活动,真正为广大患者带来福祉,为中国眼底病诊疗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表示,视网膜疾病是目前世界常见的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主要眼病。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和眼外伤的频发,使得视网膜疾病的诊疗愈发受到全世界眼科同仁的共同关注。此次论坛不仅为世界各地视网膜专家搭建了一个切磋临床技术、分享学术信息的交流平台,更为推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视网膜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糖尿病引起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
袁晓勇
回答: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受损部分情况下可以恢复,但恢复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分为可逆性早期病变和不可逆性晚期病变。 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或温度觉异常,此时通过严格控糖、营养神经代谢治疗及改善微循环,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逐渐恢复。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硫辛酸注射液、依帕司他片等神经营养修复药物,配合血糖监测和饮食运动管理,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便秘、排尿困难,需针对症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或调节膀胱功能的药物。 当神经损伤已导致髓鞘结构破坏或轴突变性时,如出现足部溃疡、肌肉萎缩等严重病变,此时神经功能恢复较为困难。长期未控制的血糖会持续损害神经血管,即使后期强化治疗也难以完全逆转。对于痛性神经病变,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可缓解疼痛但无法修复神经结构。部分患者需通过电生理治疗或手术减压改善症状。 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神经病变筛查,包括10克尼龙丝触觉检查、振动觉测试等。日常需保持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避免赤足行走防止足部损伤,出现伤口感染及时就医。维生素B12缺乏者需补充甲钴胺,戒烟限酒以改善神经血供。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时需同步控制,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对神经的二次伤害。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