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癫痫诊疗中心

医院简介

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癫痫诊疗中心以全军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解放军医院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军队创新政策优势,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使临床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癫痫治疗方面已跃居国内领先水平!医院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践行着“姓军为民”的宗旨,受到了当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成为吉林省癫痫医疗行业的一支主力部队。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癫痫诊疗中心风景秀丽。吉林中医学院和...查看完整详情

擅长领域

  • 癫痫
  • 贪食
  • 五硬
  • 脑蕈
  • 灼痛
  • 脑鸣
  • 痴呆
  • 头痛
  • 昏迷
  • 脑瘫
  • 昏厥
  • 脑炎

医院科室

更多 >

医院环境

更多 >

医院动态

更多 >

“686”项目十年规划

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有超过1600万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常见精神疾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增长趋势仍将继续,精神疾病负担加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完善国家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我国于2004年启动了“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通过十年的发展完善,成绩显著。 为进一步为了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加快我国精神卫生体制建设,解决制约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在认真总结上一个十年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精神卫生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当前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686”项目十年规划(2014-2024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指导原则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医改精神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二五”实施方案》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全面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突出精神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制度、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二、总目标 (一)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和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干预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水平。 (三)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疾病防治,按照早期发现、应治尽治、全程服务、促进康复的要求,提高救治、服务和管理水平,减少精神疾病致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整、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和管理,健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并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精神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力度 加大贫困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力度,逐步实现医疗费用全额保障;将严重精神疾病纳入重特大疾病,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提高医疗救助比例,资助精神疾病患者等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86”项目专项基金补贴发放流程由过去政府补助医院转变为现在直接补助患者,着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精神卫生保障机制 加大各级政府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投入,保障相关人员和工作经费,提高政府财政对此类机构的补贴。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列入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障精神卫生防治经费,用于精神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精神疾病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考核评估基层机构工作质量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满足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医疗和康复需要。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基本医疗和康复的主要资金渠道,应按照规定给予保障并不断提高水平。贫困家庭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医疗和康复由医疗救助资金进行补助。转变观念,以提高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区为目标,逐步推行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医保付费方式,增加在社区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比重。 (三)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积极发挥新闻宣传在社会动员、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作用,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传播预防精神疾病和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知识,宣传国家精神卫生政策和保障制度,提供精神卫生服务信息,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要开设精神卫生宣传专栏,开展精神卫生公益宣传。在宣传报道中应遵循精神卫生新闻宣传要求和准则。 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应开展经常性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络传播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相关学会和协会要主动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提供服务信息,向其他机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四)落实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作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全面推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提高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失眠抑郁症、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和管理率,杜绝患者被关锁现象,降低患者因病出现的社会危害行为。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推广患者病重治疗进医院、康复管理回社区的服务模式,建立治疗与康复衔接机制,加强医院对基层机构的指导,保障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服务的连续性,实现患者“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拓展精神卫生服务渠道,提高抑郁症、焦虑障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成人和儿童常见精神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开展综合医院和儿童、妇幼等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常见精神疾病诊疗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其他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之间联络会诊与转诊机制,提高对成人和儿童常见精神疾病的诊疗水平。二级和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科(门诊);有条件的,儿童、妇幼、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可开展精神科联络会诊服务或设立相应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识别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常见精神疾病,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 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尽力为精神疾病康复者安排适当工作并支付报酬。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或捐资设立各类精神疾病康复机构或设施。 (六)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 建立以精神专科医院和有精神专科特长的综合医院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一般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康复机构等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建立三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作为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中心,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以群众精神健康需求为导向,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功能要求,优化配?、整合各级各类精神卫生资源,制定各类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标准,不断改善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依法实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开展精神专科医院质量评审工作,促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制定完善精神疾病诊疗规范,加强精神疾病诊疗质量管理。建设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精神科临床重点专科,带动各地全面提升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水平。 (七)加快发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 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采取多种措施,多方位解决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数量极度短缺、质量偏低的问题,改进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专业人员队伍,减缓人才流失。要根据精神卫生发展需要,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配?标准和要求,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配备人员。应扩大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种类,依法吸纳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职业康复人员加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或者工作人员队伍,明确各自岗位和责任,逐步建立与精神卫生防治任务相适应的队伍。 卫生部门应加大对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重点强化精神卫生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现有人员水平。尽快启动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精神专科护士培训并增加受训人员数量,逐步提高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在专业人员中的比例。在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中,强化培训对精神疾病患者服务和管理内容,提高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的网底能力。开展其他医务人员培训,不断拓展精神卫生服务渠道。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公共精神卫生工作能力。 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的后备专业人员学历教育,在普通医学教育中保障医学心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课时,制定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学历教育标准和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学历教育阶段获得足够的精神卫生相关工作能力训练。 精神卫生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我国将进一步整合现有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资金等各方面作用,多渠道解决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问题,为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