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全国首家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培训中心在我院成立

时间:2011-12-0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12月8日下午16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首次5家全国BIS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培训中心之一成立揭牌仪式于我院833会议室隆重召开。麻醉深度监测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我院麻醉学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尹剑副院长主持仪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孟宪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兼麻醉科主任李天佐教授为中心揭牌并致辞。出席此次揭牌仪式的除我院麻醉科,手术室及相关科室外,还有我市绝大多数的其他医院麻醉科全体同仁。仪式后,李天佐教授做了题为“麻醉深度监测在临床中应用”的精彩报告。手术过程中如何决定麻醉药用量,如何掌握麻醉深度,以往这一问题主要依赖经验来判断。麻醉过浅,病人可能对手术有记忆甚至感到疼痛,严重的还会引起精神或睡眠障碍,术中可能引发的“恐怖回忆”成为术后生活的又一痛苦;而麻醉过深,可能造成神经后遗症,术后长时间可能有不适感,甚至危及生命。BIS监护仪的诞生,为临床带来了一种更为简便、无创的设备来连续监测麻醉剂和镇静剂对大脑的作用效果。目前该项设备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医院中广泛使用,成为一种提高患者安全性、优化临床治疗、提高效率,并最终达到个体化适宜麻醉的重要手段。

  我院麻醉科熊君宇教授已经取得美国麻醉深度监测资质,在他的指导下,我院已经在临床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几百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全国麻醉深度监测中心在我院的成立,不仅意味着我院要把这一较新的技术准确而广泛的开展,而且还承担着向大连地区、辽宁省乃至全国众多医院麻醉医生培训的任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BIS监测的广泛深入,将会有更多的患者群受益,必将带动我院麻醉科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医院动态

更多 >

9小时生死时速 急腹症外科成功救治严重肠梗阻患者

8月27日下午7点40分,我院急腹症外科紧急收治一名由外院转来的被诊断为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这位48岁的男性患者来院时,面容痛苦,腹部剧痛难忍。经过主治医师赵正东的仔细检查发现,他的脉搏增快,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并伴有腹膜炎体征,在腹部CT下可见全小肠高度扩张积气积液,病情十分危重,若不立即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该患者以前已经做过两次腹部手术,并且第二次正是因为肠梗阻而手术。本次再次出现肠梗阻,使得手术难度极大,手术当中可能会出现肠管广泛粘连,分离极其困难。急腹症外科罗福文主任了解情况后,10分钟赶到医院,手术室值班的麻醉师侯东男、护士薛金荣和王玲迅速准备手术器械。8点10分,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被送入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协同作战,10分钟后麻醉成功,手术开始。 当手术刀落下那一刻,手术室里所有医护人员都在都在祈祷千万别出现肠管广泛粘连。但事与愿违,当患者腹腔被打开时,大家都傻眼了。因为以前的两次手术,患者小肠与小肠之间,小肠与大肠之间,肠管与腹壁及其他腹腔脏器全部粘连成团,好像一块“冰冻虾坨”死死地扣在腹腔里。隐约可以看见中间的一段大约50cm的小肠肠管颜色发黑,貌似已经坏死。看到这种情况,罗福文主任说:“这是我从医20年来见过的最严重的肠管粘连,看来今晚要奋战一宿了。” 凭借多年练就的技术,罗福文主任开始耐心分离粘连。粘连肠管之间只有极小的缝隙,差之毫厘必然会导致肠管破裂,后果不堪设想,必须一点一点地进行分离。整个小肠有4米多长,加上与其他器官的粘连,罗福文用了7个小时,才终于把粘连小肠肠管完整分离出来。这时证实,当初那段发黑的小肠已经失去活力,必须切除。因为患者本次小肠全部粘连,为防止术后患者出现短期再次粘连导致梗阻,罗福文紧急为患者置入肠梗阻导管,以利于术后患者恢复。但在置入肠梗阻导管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患者胃内有大量宿食,无法置入导管。罗福文又为患者进行胃切开加压,吸出大量伴有腐败味道的食物残渣,顺利置入肠梗阻导管后,冲洗腹腔。 当腹壁最后一针缝完,手术结束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松了一口气,抬头一看,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第二天凌晨5时20分。“整整做了9个小时啊,实在太辛苦了,感谢大家!”罗福文主任带着沙哑的声音说道,“赶快送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简单休整,8点准时交班,处理病房患者,今天正常安排手术患者!” 通过短暂的休息后,罗福文主任又投入到白天的紧张工作中。一夜未眠的急腹症外科团队,在8月28日又连续进行了4台手术,一直到晚上9点多。 对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急腹症的每个医生都不陌生,赵正东医生就曾经一个晚班里,连续进行了5台急诊手术。“下班后脚都肿了,腿直打颤。”赵正东说。 罗福文主任时常说:“在医院床位满负荷时,病人还坚持要求到附属二院来,他们觉得放心,踏实。这是对我们的一份信任,我们不能辜负老百姓对我们的这份信任。附属二院急腹症科的医生护士们都是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着,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