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与老年医学部

消化肿瘤早诊早治 九成患者没事儿

时间:2014-08-0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第二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在厦举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系肿瘤诊治水平获高度评价

  本报记者 楚燕 实习生 李娴婷 通讯员 陈芳石青青

  “胃癌、肠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治疗,90%的患者可能没事儿;否则,患者很可能在人生最后几个月花掉一辈子的钱,而且90%没命。”

  7月25日—27日,第二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纷纷表示,肿瘤早诊早治刻不容缓,花1元钱用于早诊早治,胜过日后花1000元苦苦挣扎。

  学术交流活跃

  两岸医学大腕云集

  此次论坛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消化系医学会、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香港消化病学会、消化系内视镜学会,厦门市医学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承办。

  近年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两岸消化界学术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历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海峡两岸四地消化领域同道的学术交流日趋繁荣,成立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并挂靠在中山医院。

  此次高峰论坛邀请到两岸四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的消化病学著名专家,围绕消化系肿瘤分子诊断、分子影像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内镜诊断和治疗等热点做专题报告,共同讨论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的新技术、新成果,以促进两岸四地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携手共进

  人民健康是最大民生

  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建在致辞中说,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这些年厦门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两岸四地专家的指导帮助分不开,希望两岸四地专家多关注厦门,和厦门医学界一道牵手前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院士,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教授,市卫生局副局长王挹青教授,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长庚大学医学院邱正堂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刘新光教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李兆申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赵同彬会长等专家也上台致辞。

  手把手培训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消化内镜在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坛召开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还举办了海西内镜诊治培训班,中山医院的专家手把手地指导来自全省各地的基层医生进行内镜操作,帮助他们提高实战水平。

  “中山医院很早就认识到模拟规范训练的重要性。”大会执行主席、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任建林教授介绍,中山医院特地引进福建省第一台最先进的消化内镜模拟训练系统,可模拟120多个不同的病例,进行胃镜、肠镜、ERCP等各种消化内镜的操作。

  亮点

  “一条龙”服务胃肠肿瘤患者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樊代明院士在会上特别提到“整合医学”的理念。他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是可治可防的,各个学科不能单打独斗,要有机整合,科学防治。“对消化系肿瘤,不要群起而攻之,不要狂轰滥炸,而要多方合作,各个击破。”

  本次论坛召开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系肿瘤的诊治水平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密切配合,为早期胃肠癌患者提供专业的内镜诊治,为中晚期患者提供精湛的外科手术治疗,形成“一条龙”的诊疗模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介绍,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市消化疾病诊治中心、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的骨干学科,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基地,胃肠外科是福建省内第一家治疗胃肠疾病的专业外科,在胃肠道肿瘤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以腹腔镜微创治疗作为科室的特色,胃肠道恶性肿瘤年手术量400余台。“两大学科共同为胃肠肿瘤患者保驾护航。”

  1

  消化内科

  内镜微创诊治消化系早癌

  2001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在福建省率先开展了最新的超声内镜技术,2004年又在全省最早开展微探头超声内镜。该院还是我省最早开展ESD手术的医院之一。今年上半年该院已完成80余例的胃肠道ESD手术,手术数量之多、手术范围之广均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ESD手术是目前内镜治疗消化系早癌的重要手段,具有微创、恢复快、预后好等独特优势。既能保证肿瘤被彻底清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消化道,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创伤小,病人易耐受,住院时间短,有些病人治疗后当天就可回家。

  除了ESD技术,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合作,共同研发拉曼光谱诊查系统。医生只需用探头点一下疑似病变部位,电脑软件就能对细胞进行分析,判断是正常、发炎、异型增生或是癌变,那些医生肉眼看不到的病变,都能被精确地发现,能减少漏诊错诊。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现有医护人员90余人,其中不乏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厦门市拔尖人才、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一批学术造诣高的专家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在保证了医疗质量的同时,也为科室研究新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

  现如今,消化内科单日内镜诊疗已突破200人次、单日专科门诊已突破600人次;成功完成出生1天的患儿胃镜诊治;成功实施百岁老人ERCP诊治;多次成功完成复杂ESD、ERCP等内镜诊治技术,多次成功诊治消化疑难病。

  胃肠外科

  精湛手术切除中晚期肿瘤

  对于中晚期胃肠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同时,外科手术也为内镜手术提供技术保障,一旦内镜操作发生穿孔,外科能及时补救。近年来,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在完善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不断推广腹腔镜微创治疗,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所开展的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整个闽南地区最早开展,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目前该科90%以上的胃肠道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

  今年2月,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经肛门的大肠癌切除术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顺利完成。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蔡建春教授参照国际先进技术,自行研发具有创新性的经肛门微创手术器械,借助该器械,切除的肿瘤标本可经人体自然腔道——肛门取出,免除了原本的腹部取标本切口。该技术具有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术后恢复快、体表更美观等优点,适用于小于6厘米的肠癌,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经人体自然腔道手术(Notes手术)。整场手术在全腹腔镜下操作,要求术者和助手具有非常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和默契的配合。这是胃肠外科微创手术上的重大进步,标志着中山医院胃肠微创水平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蔡建春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完成11例Notes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相关的器械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聚焦

  没感觉病痛也要定期体检

  恶性肿瘤一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人,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五位中,消化系肿瘤占据四位,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人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与会专家指出,胃癌、肠癌等消化系肿瘤,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生存率可高达90%。人们应该转变观念,即使身体没有感觉到病痛,也应定期到医院做身体检查。肿瘤患者等到有明显症状再去就医,往往已是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分子诊断、内镜诊治是热点

  在大陆,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台湾由于消化内镜筛查开展得早,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到位,胃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下降。不少专家提到,日本对45岁以上人群免费提供胃镜筛查,早期发现胃癌治疗费用全报销,如果没有接受免费筛查而发生胃癌,治疗全部自费。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日本胃癌患者70%是早期,而中国绝大部分是中晚期。

  任建林教授介绍,目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与厦大、厦航等单位沟通合作,对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有相关症状、45岁以上)进行消化内镜筛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早治疗。“我们有专业设备、专业人员,在消化内镜诊治早期肿瘤方面颇具优势。同时,我们在早期肿瘤的分子诊断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其中,三叶因子与胃肠癌的研究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诊断早期胃肠癌的准确率高达90%,世界各地很多机构来信咨询,想与我们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蔡建春教授提醒,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残胃等疾病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这些患者群体属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镜检查。

  ?防治结直肠癌,紧盯肠息肉

  此次论坛传递出一个讯息: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香港、澳门,结直肠癌发病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有密切关系。早期发现息肉并切除,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提出,正常人在50岁以后,即使没有明显异样,也提倡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等问题,可及时处理。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或是有粪便带血等症状的,更应该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以争取能在发病的最早期就发现,提高治愈的几率。

  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没有任何问题,一般10年内不必再做;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切除的,每隔3-5年还要再复查肠镜。

  ?小肠癌难发现,三类人群要注意

医院动态

更多 >

1米7小伙肝受损 体重不到100斤

晨报讯(记者 陈淑君 通讯员 石青青)27岁的小刘是乙肝携带者,近几个月来身体明显消瘦,身高173厘米还不到100斤,来院检查发现,肝功能严重受损,医生建议赶紧治疗,否则会引起肝衰竭。家属说,小刘工作忙,经常加班、熬夜,非常劳累,以为消瘦是饮食造成的,没想到却是肝的问题。中山医院消化内科陈立刚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病情严重,需吃保肝药、改变生活方式,并定期来院复查。 听到“肝衰竭”三个字,家属很恐惧。陈立刚医生解释,肝衰竭是指各种相关疾病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状。肝衰竭死亡率很高。 “但肝脏是有再生功能的,在我们的身体器官里面,肝脏是成年人体内唯一的损伤后具有明显再生能力的重要器官。有研究显示,经手术切除肝脏75%的老鼠可于3周后迅速修复到原来的重量,同样的情况人类则需4个月左右。”陈立刚说,只要调理好,肝功能还是可以恢复的。 陈立刚提醒,为了肝脏健康,需要做到“三忌”。 1.忌酗酒:大量乙醛会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 2.忌熬夜:每天人在休息睡眠的时候都是肝脏在休养生息的时刻,肝脏得不到休息就容易得肝炎。 3.忌抑郁:养肝要保持心情舒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