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华医院

口腔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东莞东华医院口腔科是东华医院的原创科室,并和东华医院共同成长。近几年来,在董事会及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有医生1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8人;3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为留美归国学者,1人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广东省分会的理事工作。另外还配备辅助人员8人,包括医生助手及护理人员。我们仍然在积极吸引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不断来院,以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
  东莞东华医院口腔科门诊业务口腔门诊配备意大利Anthos等品牌的牙科综合治疗台13台(含东华医院旗峰门诊部),其中治疗专用椅位11台,超声洁牙专用椅位1台,种植牙专用椅位1台。 还配备有意大利产牙科X-光机、德国产西诺德全数字化口腔全景及头颅X-光机、口腔内窥镜等先进的牙科专用设备。瑞典生产的全球最经典的Branemark和Replace人工种植牙系列已经购进,7月份即可投入使用。门诊人员专业分工齐全。口腔内科负责龋病、外伤等原因造成的牙体缺损的治疗、牙周病综合防治以及口腔粘膜病的综合诊治等。口腔修复科负责各种原因导致的牙列缺损、牙列缺失以及严重牙体缺损的镶复(俗称“镶牙”),开展的全口义齿、各种烤瓷牙修复、可摘局部义齿、桩冠修复、套筒冠、嵌体及精密附着体技术等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的临床需求。近期推出的人工种植牙项目将会满足部分对于口腔功能及美学要求更高的患者的需求。口腔正畸科为牙列不齐的患者提供精心设计的综合矫治,帮助您获得一口靓丽的牙齿的同时,会极大的提升您的自信心和社会竞争力。同时,他们还与口腔颌面外科合作,结合正畸及手术方法,综合治疗复杂的颜面部先天性及后天性畸形。门诊口腔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统一调配,主要开展无痛拔牙及无创(微创)拔牙、牙槽外科手术、颜面部小型手术、血管瘤药物注射治疗、各类炎症及外伤处理,其余工作开展情况详见病房业务。
  东莞东华医院口腔科病房业务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位于住院部五官科病区,与眼科、耳鼻喉科共同拥有44张病床。开展的业务包括颜面颈部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颜面部先天及后天畸形整复,唾液腺及颞下颌关节疾患诊治,颜面软组织外伤的整复及颜面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各类严重感染性疾患的处理,及人工种植牙等。学科带头人2001-2002年受国家教育部委派,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修,主攻口腔颌面外科最新进展。并积极将国际前沿的理论及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我们开展的《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下颌骨多发骨折经口内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下颌骨半侧切除+肋骨肋软骨移植下颌骨重建术》、《改良经龈沟切口及梯形瓣颌骨囊肿切除术》、《改良Mohs手术切除颜面部皮肤癌及同期面颈皮瓣转移修复术》及《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等项目分别获得2003-2005年度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东莞东华医院科技进步奖及东莞东华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服务人群涵盖东莞市及周围地区,并包括在莞的港澳台人士。部分手术得到中山大学及台湾荣军总医院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独家承担国家民政部资助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东莞地区唇腭裂患儿的手术治疗及美国China Care基金会广东分部的唇腭裂孤儿的手术康复工作,手术效果及服务水平得到国内及美国同行的充分肯定。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苏晓燕 80后医生的SCI梦

距离2013年苏晓燕医生发表第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文章《缺血修饰白蛋白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到现在,已逾一年。苏晓燕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那个春天收到的第一封发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回复电邮,那100多字的英文修改意见邮件她反复看了3遍,这时她确信自己过去2年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那种感觉就像是妈妈看到孩子从自己肚子里面出来时那样幸福。”已为人母的苏晓燕在描述当时的心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苏晓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发表SCI文章。在10年前她刚上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开学第一天在学堂上教授们向在座的学生们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们为科研工作付出多少艰辛,在那时苏晓燕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印象:SCI是一个学术标杆。但SCI又是那么远,仿佛是一个普通临床医生难以触及的一个梦。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梦一做就是5年。2011年,当她要准备晋升副主任医师了,才发现自己的论文数量与要求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这时候她想起了远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师兄。 “我这位师兄的科研工作非常厉害,主持过好几个国家课题,发表了好多篇SCI文章。我希望找他帮忙。”苏晓燕在采访中提到,“但当我把自己的情况和他一说,结果他就很不客气地骂我了。” “他怎么骂你了?” “他说,你毕业这么多年了,怎么连一篇像样的科研文章都没有。你以前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 在苏晓燕看来,师兄的责怪就像一声响雷,把她从梦里面叫醒。回想起从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开始临床工作,每天除了收病人就是在管病人。在缺乏科研指标和科研氛围的情况下,人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是因为要晋升的原因,苏晓燕可能还不会去考虑做科研的必要性。在与师兄交流的过程中,她还发现在广州工作的师兄师姐们都已经在科研工作上颇有建树,而自己还是停留在“小富则安”的思维模式。“当时心里面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她开始意识到,光做梦没有用,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梦。“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苏晓燕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既然要写科研文章,那就发表SCI文章。”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兄时,师兄也非常支持,同时给她一个建议“发表SCI文章,基础文章比临床文章好写很多。”但苏晓燕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要做,那就不留遗憾。我选择写临床性SCI文章。” 俗话说,有决心是好事,但能否获得好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快苏晓燕发现这项任务确实比想象中要难。或者对于专职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了,要实现目标只是时间投入的问题。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缺少的正是时间。“准备论文的时期也是科室工作特别忙碌的时期,刚好又有医生要外出进修,科室人手非常紧张。”苏晓燕回想起那段经历,不禁有点唏嘘,“当时我的小孩刚1岁,很容易哭。下班后我只有等小孩安静下来了,夜里才能专心看书。”但除了时间配置困难以外,对于从没有发表过SCI文章的苏晓燕而言,SCI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她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还必须去看世界范围内的四大名刊的纯英语文献。所谓万事开头难,就连如何达到“选题创新”这四个字的要求,她前后都花了3个多月。在这段时间内,她天天观察和做预实验,“屡败屡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捕捉选题的机会。直到有一天,“缺血性修饰白蛋白”这个新颖名词进入到她的视线——原本应用于诊断心肌损害的一项新型血清学指标能否与本专业疾病联系起来呢?射手座的苏晓燕再次把自己调到挑战模式,通过咨询心血管专家,反复查找肾内科相关资料,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疾病检查数据,正式开启她的SCI圆梦之旅。 2年后,苏晓燕的心血作品变成铅字被收录进SCI,其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2014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提名,现正在网上公示。对此她没有过多的兴奋,在她看来,所有该收获的在做科研的过程已经获得。今年4月,医院科教部再次邀请她向有意开展科研工作的同事讲解统计工具的使用。当80年出生的苏晓燕走上讲台上,向在座的一些医学前辈们分享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时,她的开场白是:“有梦不怕远。当时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要做科研,那就要努力做到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要不留遗憾。”这是苏晓燕医生的座右铭,也是她的追梦格言。 (作者:林运松 周谋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