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为临淄地区最大的神经内科疾病专业诊疗科室,主要收住脑、脊髓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脑炎、脊髓炎);癫痫;眩晕症;肌病;周围神经病;神经症等。开设病床38张,大夫1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3人,有专业康复治疗师1人,大多数医师均在省级以上医院进修过,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神经内科专业知识,科室成立之初,就以夯实基础,做强做优为目标,走出去与请进来想结合,不断学习更新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诊疗水平,每年均外派人员进修及参加短期培训班学习,常年聘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教授来坐诊、授课、解决疑难。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光量子血疗;高压氧治疗;脑脊液置换;侧脑室引流;脑梗死溶栓及抗凝治疗等先进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神经内科的诊疗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全市同级医院处领先水平,得到了广大病人的信任,也得到了上级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神经内科的螺旋CT、MR、DSA、动态脑电图、大型彩超、生化放免等设备,在全市处领先水平,为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提供了保证,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科室现有高档重症病人监护系统,能对危重病人进行多参数不间断监护,为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提供了条件。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多发病,其后遗症多、致残率高为本病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引进了针灸治疗仪、超声治疗仪、冰毯降温仪等早期康复设备,在早期药物治疗的同 时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实践证实,早期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
神经内科静脉溶栓治疗简介:急性脑梗塞发病后3小时内可溶栓治疗,部分病人病情允许时可以放宽到6小时,3小时为溶栓窗口期,3?6小时为溶栓相对窗口期。静脉溶栓就是用溶栓药物静脉点滴治疗急性脑血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治疗手段,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但因其治疗时间窗非常窄(3?6小时),患者入院时往往已经错过治疗时间窗,使此疗法临床应用非常底。患者发病后只有积极早期就诊,才能不错过治疗窗口期。我科应用溶栓治疗脑血栓已开展2年多,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也是我市各医院开展溶栓治疗最早的科室。早期康复简介:康复是为了让病人尽可能减少后遗症,尽可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早期康复就是在病人急性住院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尽可能早的开始康复治疗,其目标是预防复发,预防合并症,保持良好的一般身体功能,活动病人,一旦病情允许,鼓励进行自我恢复性活动。包括良肢位摆放、超声针灸、被动活动、吞咽语言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等,以上康复治疗均许有专业人员指导。我科大多医生均在上级医院接受过训练,还有专业康复治疗师,能很好的帮助指导病人及家属作好早期康复工作,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

2014年8月15日上午8:30,我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2014年度第一次会议在门诊楼六楼接待室召开,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会议。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路世勇院长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我院2014年质量与安全管理重点工作进行审议和讨论。按照议程,会议首先听取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等13个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委员会2014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和下半年工作计划,由委员会审议通过。随后,质量管理科刘建波汇报了2014年上半年我院质量与安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由委员会审议。会上,各委员提出了一些目前亟待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通过讨论,制定了部分解决方案。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路世勇院长做总结讲话并提出具体要求。路院长在讲话中对这次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是我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上水平、上档次的表现。路院长对各委员会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点评,要求各委员会也要定期、规范召开工作会议,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并用数据体现工作成效。达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全院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路院长要求,这次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各分管领导、委员会、相关部门要切实解决好、落实好,年终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按时召开,各委员会要做好充分准备。路院长强调,要严格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按照我院《综合质量管理考核方案》,进一步做好今年质量与安全考核,并持续改进和提高。要充分发挥医院三级质控体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查考核工作,运用好检查结果,并与奖惩、绩效等挂钩。要加强对临床医技科室质管工作的督导,不断提高临床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共同推动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扎实开展,让医院标准化建设驶上快车道。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窦性心律过缓怎么锻炼
高云
回答: 窦性心律过缓患者可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呼吸训练、平衡训练及日常活动调整等方式科学锻炼。窦性心律过缓通常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药物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运动方案。 1、低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选择步行、太极拳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有氧运动,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次/分钟。运动时需监测脉搏,若出现头晕或乏力应立即停止。每周锻炼3-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有助于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2、抗阻训练 可采用弹力带或自重训练进行轻度抗阻练习,如靠墙俯卧撑、坐位抬腿等。每组动作重复8-12次,完成2-3组,组间休息1-2分钟。避免屏气用力,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心悸为宜,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脏负荷。 3、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练习每日进行2-3次,每次5-10分钟。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缩唇缓慢吐气,呼吸比控制在1:2。这种训练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心脏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 4、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脚跟行走等平衡练习每周进行3次,每次10-15分钟。需在稳固扶手旁进行,防止因心率过缓导致晕厥跌倒。平衡训练能增强本体感觉,改善因脑供血不足引发的运动协调障碍。 5、日常活动调整 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起床时先坐起30秒再站立。日常家务活动分段进行,每20分钟休息5分钟。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这些调整可减少因心率代偿不足引发的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窦性心律过缓患者锻炼前后需监测脉搏,运动时携带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运动服装,避免在极端温度环境中运动。饮食上注意补充钾、镁等电解质,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若运动后出现持续胸闷或心率低于40次/分钟,应及时心内科就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禁止盲目进行高强度训练。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