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科于2012年1月正式成立运行,现有医务人员 20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主管护士 1 名,护士 13名,现有床位20张,隔离病房两间,今年又购置了层流高级单人无菌室,为大剂量化疗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我院检验科血液室,病理科骨髓活检室及同位素科合作组成了强大的血液病诊疗团队。目前可以独立完成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病理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查及正规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诊断治疗,为做好血液病人(尤其是白血病)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室于科内设立了血液病病友俱乐部,进行每月一次的心理疏导讲座及医患,患患之间的沟通。本科宗旨是勇敢面对人生,快乐的活好每一天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市护理学会和我院举办《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培训班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护理人员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 8月9日,市护理学会和我院联合举办了临汾市继续教育项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解读培训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郭锦丽,市护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我院副院长郭淑明,参加了培训班开幕式,市护理学会秘书长、我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智霞主持开幕式。市直各医疗机构、各县级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及临床医师共35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 培训开始后,郭锦丽主任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基本要求、操作程序(包括评估、穿刺工具选择、穿刺方法、应用、冲封管、静脉导管维护、拔除)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职业防护等八大方面深入浅出的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培训结束后,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学习获益匪浅。通过培训,使与会者充分认识到了《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我市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推广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常见发热原因
徐建威
回答: 小孩常见发热原因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幼儿急疹、尿路感染、中耳炎等。发热是儿童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常见反应,多数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1、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患儿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体温通常在38-39摄氏度之间。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家长需注意让孩子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 2、胃肠炎 胃肠炎多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沙门氏菌感染导致,患儿除发热外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度脱水时可口服补液盐散,严重呕吐需禁食4-6小时。家长需观察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能有效预防交叉感染。 3、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多见于6-18个月婴幼儿,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特征为持续3-5天高热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热退疹出是典型表现。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发热期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家长需警惕热性惊厥,保持患儿衣着宽松舒适。 4、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在女童中更为常见,多由大肠埃希菌逆行感染引起。患儿可能出现排尿哭闹、尿液浑浊等症状,部分仅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治疗可选用头孢地尼分散片、呋喃妥因肠溶片等抗生素。家长应督促患儿多饮水、避免憋尿。 5、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患儿夜间疼痛明显,可能出现抓耳、烦躁等表现。鼓膜检查可见充血膨隆,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能降低发病概率。 儿童发热期间家长应每日测量体温3-4次,记录发热规律。保持室温24-26摄氏度,衣着以棉质透气为宜。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饮料。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等。若发热持续72小时以上、出现嗜睡或抽搐等情况,须立即就医。平时通过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和疫苗接种可增强儿童抵抗力。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