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

我院肿瘤二科成功开通全国肿瘤内科远程会诊

时间:2014-05-2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5月15日,我院肿瘤二科与北京肿瘤医院成功开通远程会诊,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为我院肿瘤二科部分在院患者进行实时远程会诊和病例讨论。我院医务科、护理部、影像科、病理科相关负责人参加了首次会诊。

  本次远程会诊标志着我院肿瘤科医务人员和部分患者已成功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与北京大牌专家面对面交流。

  本次会诊在下午15时准时开始,我院肿瘤二科临床主管医生首先向沈琳教授汇报了相关疑难病例,并提出了治疗中的疑问,沈琳教授在对其进行详细的解答后,对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给予了详细的意见建议,对今后我院肿瘤科相关疾病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此次远程会诊共历时2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严谨而又不失轻松。会诊结束后,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对此次会诊表示了充分肯定,大家纷纷表示,远程会诊方式既能解答自己的疑难,又分享了教授专家对疑难病例的治疗经验,对进一步提升我院诊疗水平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远程专家会诊是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实现与专家“面对面”的诊疗技术,是目前医疗行业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途径,我院肿瘤二科经过多方协调,成功建立了全国肿瘤内科远程会诊系统,今后,我院肿瘤二科将借助远程会诊平台,定期举办远程会诊,不断汲取上级医院专家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5月15日,我院肿瘤二科与北京肿瘤医院成功开通远程会诊,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为我院肿瘤二科部分在院患者进行实时远程会诊和病例讨论。我院医务科、护理部、影像科、病理科相关负责人参加了首次会诊。

  本次远程会诊标志着我院肿瘤科医务人员和部分患者已成功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与北京大牌专家面对面交流。

  本次会诊在下午15时准时开始,我院肿瘤二科临床主管医生首先向沈琳教授汇报了相关疑难病例,并提出了治疗中的疑问,沈琳教授在对其进行详细的解答后,对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给予了详细的意见建议,对今后我院肿瘤科相关疾病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此次远程会诊共历时2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严谨而又不失轻松。会诊结束后,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对此次会诊表示了充分肯定,大家纷纷表示,远程会诊方式既能解答自己的疑难,又分享了教授专家对疑难病例的治疗经验,对进一步提升我院诊疗水平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远程专家会诊是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实现与专家“面对面”的诊疗技术,是目前医疗行业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途径,我院肿瘤二科经过多方协调,成功建立了全国肿瘤内科远程会诊系统,今后,我院肿瘤二科将借助远程会诊平台,定期举办远程会诊,不断汲取上级医院专家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动态

更多 >

市护理学会和我院举办《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培训班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护理人员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 8月9日,市护理学会和我院联合举办了临汾市继续教育项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解读培训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郭锦丽,市护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我院副院长郭淑明,参加了培训班开幕式,市护理学会秘书长、我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智霞主持开幕式。市直各医疗机构、各县级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及临床医师共35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 培训开始后,郭锦丽主任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基本要求、操作程序(包括评估、穿刺工具选择、穿刺方法、应用、冲封管、静脉导管维护、拔除)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职业防护等八大方面深入浅出的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培训结束后,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学习获益匪浅。通过培训,使与会者充分认识到了《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我市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推广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肚脐眼周围疼怎么回事
陈腊梅
回答: 小孩肚脐眼周围疼可能由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寄生虫感染、急性胃肠炎、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灌肠复位、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1. 胃肠功能紊乱 儿童进食过快、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表现为阵发性脐周隐痛,按压腹部柔软无包块,可能伴随打嗝、食欲下降。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习惯,避免饭前剧烈运动,可用温热毛巾敷腹部10-15分钟缓解症状。 2. 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通过血液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疼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超声检查可见肿大淋巴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发热、呕吐等伴随症状。 3. 肠道寄生虫感染 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刺激肠壁,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夜间尤为明显,可能伴随磨牙、面部白斑。确诊需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可遵医嘱服用阿苯达唑颗粒驱虫。家长应督促孩子饭前便后洗手,避免啃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4. 急性胃肠炎 饮食不洁或病毒感染导致胃肠黏膜炎症,脐周呈绞痛性质,多伴随腹泻、呕吐。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Ⅲ,细菌性感染需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家长应注意记录孩子排便次数及性状,避免喂食油腻食物。 5. 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肠道节段嵌套导致梗阻。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发病初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晚期需行肠套叠复位术治疗。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蜷缩体位时应立即就医。 日常护理需保持孩子腹部保暖,腹泻期间可少量多次饮用米汤等流食。疼痛发作时避免盲目按压或热敷,记录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建议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培养孩子规律饮食习惯,餐具应煮沸消毒。若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出现血便、持续呕吐等症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处理。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