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儿童医院

口腔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口腔科具有二十余年儿童口腔疾病的诊疗经验,设备先进,技术全面,是河南省最早的专业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心,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1、儿童专用牙科综合治疗椅10台,此设备靠椅舒适,治疗所用仪器配置高档、完善,集超
  声洁牙机,光固化机等为一体,让您的孩子在更舒适,更快捷条件下完成口腔的各种治疗。
  2、口腔科专用器械消毒设备完善,一人一用一灭菌,以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心愿。
  3、口腔科现有医生10名、护士5名、副主任医师三名及多名拥有丰富儿童牙科治疗经验的医师,医院重视人才的培养及专科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经常参加国际,国内的专业学术交流,并派遣多名医生前往上海、广州、西安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以保证医疗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更好地为每一个小朋友服务。
  口腔科接诊对象是0-18岁儿童、青少年。包括以下专业:牙体牙髓病专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口腔粘膜病专业、口腔正畸专业、口腔预防保健专业,让每一个孩子免于口腔疾病的痛苦,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美丽的牙齿,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快乐自信的笑容,是全体口腔科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
  口腔内科专业介绍:
  使用最适合儿童的充填材料治疗儿童各类牙体、牙髓疾病,如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齿外伤及牙龈炎症,具有痛苦小、小儿易接受,坚固耐用,色泽美观的特点。对各类儿童口腔粘膜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门诊实施口腔卫生保健宣教,每3个月~6个月定期给患儿进行口腔检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相应的口腔预防保健措施,如适合儿童的洁治,牙面涂用氟保护漆及窝沟封闭,以预防龋齿的发生,通过定期检查,也可早期发现龋齿和发育异常,尽早治疗,减少孩子的痛苦。
  口腔正畸专业介绍:
  矫治各种类型的错颌畸形,如:牙列拥挤,上颌前突、反颌(兜齿或地包天)、乳牙期、反颌、替牙期出现的各种牙颌异常的早期矫治咬合诱导,间隙保持。
  口腔外科专业介绍:
  口腔颌面部畸形(唇腭裂等 )的序列治疗,唇舌系带附着异常的门诊治疗,颌面部外伤的急诊手术。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办危重新生儿理论技术培训班

为提高危重新生儿的诊治与护理水平,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7月26日,2014年国家级危重新生儿理论技术培训班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开班。 全国著名儿童重症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封志纯院长,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曹云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亲授危重新生儿救治与护理的最新理论技术。来自省内外的200余名新生儿科代表与会。 本次学习班为新生儿医务人员搭建了与知名专家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探讨了危重新生儿诊疗的实用临床知识和最新诊疗理念,将有效提升急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水平。 据了解,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郑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作为全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救治病人例数最多的新生儿科,该科年救治病人数5000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8.6%,在多项技术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多项省内空白。近年来,该科与国际继续教育组织、瑞典哥德堡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是国际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班培训基地、全省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基地。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怎么排湿气,吃什么效果好
马晓斌
回答: 排湿气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效果较好的食物有薏米、赤小豆、山药、冬瓜、茯苓等,也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丸、平胃散、二妙丸、五苓散等药物。 一、食物 1、薏米 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适合湿气重伴有水肿、腹泻的人群。可煮粥或煲汤食用,但脾虚无湿者慎用。 2、赤小豆 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对湿热引起的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有效。常与薏米搭配煮水饮用,阴虚津亏者不宜过量。 3、山药 山药补脾养胃的同时兼具祛湿作用,适合脾虚湿盛导致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可蒸食或炖汤,湿热实证者需配伍其他祛湿食材。 4、冬瓜 冬瓜皮和籽利尿效果显著,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小便短赤、口渴烦热。建议连皮煮汤,脾胃虚寒者应减少食用量。 5、茯苓 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对痰湿眩晕、心悸失眠有改善作用。多用于药膳配伍,肾虚滑精者需谨慎使用。 二、药物 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减退、体倦乏力,含有人参、白术等成分。需注意感冒发热期间禁用。 2、藿香正气丸 藿香正气丸针对暑湿感冒伴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含广藿香、紫苏等成分。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3、平胃散 平胃散主治湿阻中焦导致的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含苍术、厚朴等成分。阴虚内热者不宜长期服用。 4、二妙丸 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足膝红肿、白带黄稠,含黄柏、苍术等成分。脾胃虚寒者需配伍温中药使用。 5、五苓散 五苓散改善水湿内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含茯苓、泽泻等成分。肾阳衰微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日常需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减少生冷甜腻食物摄入,可配合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增强祛湿效果。若湿气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关节疼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辨证施治,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须严格遵循医嘱。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