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中医院

骨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骨科是三门峡市首批临床医学重点专科。骨科一病区为关节外科、创伤骨科。拥有床位45张,医护人员19名,其中主任(副)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2名。科室医师人人有专长,术业有专攻,分别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骨科医院、上海第六人民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国家级医院专科进修培训。科室专科医疗设备先进,拥有肢体持续被动关节活动康复仪2台,电脑骨伤治疗仪4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1台,骨科专用牵引病床20张。每年出院病人1000余人次,手术900余台。

科室是河南省卫生厅核准的、我市仅有的两家具有开展人工关节置换资格的医疗机构。独立开展了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一期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关节翻修术等。技术成熟,疗效极佳,使众多备受关节疾患折磨的老人恢复了行走能力,在患者中享有极高声誉。为使关节置换患者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我科对每位患者进行了专业的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并对每一例病人开展定期随访,最大限度地延长了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足部拇外翻,我们设计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微创操作,既改善了外观,又保留了功能,疗效极佳。

创伤骨科的发展始终与国内外一流医院同步,运用权威的AO内固定原则,选择国内外最先进的各种内固定材料,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科学地进行手术设计,严谨手术操作,每年完成500余例创伤外科手术,如常见四肢骨折手术、复杂的髋臼骨盆骨折等。我们对高龄病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微创小切口PFNA进行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早期下床活动,体现了微创手术的良好前景。

科室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荣获河南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科室。护理工作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每位患者均有一名自己的包干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程、全面、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护理工作评估,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疼痛管理控制,并为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召开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2014年工作会议暨学术讲座

  6月28日上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召开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2014年工作会议暨学术讲座。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浩、三门峡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存棣、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院长赵光煊、副院长杨清波出席会议,各县市卫生局、县级防治中心和网络成员单位200余人参加会议。工作会议上,赵光煊院长说,自去年“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正式挂牌,三门峡高血压防治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在省防治中心的指导支持下,在杨清波主任的的引领下,我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地市级的防治中心和学术论坛,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无不凝聚着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关爱和支持。中心医院作为三门峡市唯一一家政府所属的三级甲等医院,近年各项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业务指标一直保持40-50%的增长速度。高血压病区与医院整体发展一样,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杨院长、翟主任的带领下,在高血压病的诊疗、防治等方面已成为我市高血压病防治的旗帜和方向。医院将继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动力,以心血管医院为平台,以省医王浩教授为后盾,为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的蓬勃发展集聚正能量。真诚希望各位贵宾学者能够利用中心网络搭建的对话平台,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携手进步。希望防治中心能够成为三门峡市医务工作者增进友谊的纽带,学术交流的基地,施展才华的舞台。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主任、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中心医院心血管医院院长杨清波向与会代表做了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2014年工作报告。对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半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中心下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县级中心、各防治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刘存棣局长的指示和要求做好高血压防治工作,积极学习外省慢病管理先进经验,积极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积极推广国内外最新指南,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会后,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浩主任和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杨清波主任做了关于高血压最新指南的知识讲座。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常见慢性肠炎病因是什么
马晓斌
回答: 慢性肠炎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异常、饮食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等。慢性肠炎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慢性肠炎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易受外界刺激损伤。治疗以日常护理为主,需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负担。若症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2、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慢性肠炎常见诱因,如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病原体持续侵袭肠黏膜。患者多伴有发热、里急后重感,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需进行病原学检测后针对性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3、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免疫细胞错误攻击肠道组织。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治疗需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调节剂,定期监测肝功能。 4、饮食刺激 长期饮酒、进食过热或辛辣食物会损伤肠黏膜防御机制。这类患者腹痛具有进食后加重的特点,可能伴随消化不良。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适量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必要时使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修复黏膜。 5、肠道菌群失衡 抗生素滥用或肠道动力异常会导致益生菌减少,致病菌过度繁殖。患者常见腹胀、排气增多,粪便伴有酸臭味。可通过粪便菌群检测评估,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重建平衡。 慢性肠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优先选择蒸煮烹调方式。急性发作期应限制乳制品摄入,症状缓解后逐步尝试酸奶等发酵食品。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肠镜复查,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出现体重下降、持续便血等预警症状时须及时就医。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