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中医院

中医科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医科/中西医结合风湿科是我市唯一市级风湿病专科,为三门峡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护士7人,开放床位25张,设有风湿病专科门诊及康复治疗室,年诊治门诊病人1.4万余人,住院病人500余人。科室配有先进的微电脑仿生治疗仪、中医四诊仪、中药熏蒸治疗仪等风湿病治疗设备。2007年荣获三门峡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获三门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科室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为技术依托,选派多位技术骨干赴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院、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师从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唐福林、于孟学、黄烽教授学习风湿病诊疗技术,不定期邀请全国知名风湿病专家来院讲学。在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白塞病、血管炎、发热待查等风湿病的诊治方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续惯治疗方案,除规范使用抗风湿药外,注重突出中医特色,采用关节腔穿刺、贴敷、中药熏蒸、药浴、理疗等治疗手段,有效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迅速控制病情,消除症状,减少复发;自创关节康复操,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康复训练,定期举办风湿病友会,普及防病知识,其风湿病诊疗技术居我市领先、省内先进水平;中医内科杂病、免疫性皮肤病诊治方面取得良好疗效。

在我市独家成立治未病门诊。引进先进的中医舌面脉四诊仪,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健康管理”检测,判断您的健康状况,评估您的疾病风险,配合调节心理、平衡膳食、起居调摄、运动保健、传统治疗等手段,为您量身打造一套健康管理计划,为您把握自身健康提供时令性、个体化的科学指导及养生调养方案,助您健康长寿。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医院动态

更多 >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召开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2014年工作会议暨学术讲座

  6月28日上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召开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2014年工作会议暨学术讲座。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浩、三门峡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存棣、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院长赵光煊、副院长杨清波出席会议,各县市卫生局、县级防治中心和网络成员单位200余人参加会议。工作会议上,赵光煊院长说,自去年“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正式挂牌,三门峡高血压防治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在省防治中心的指导支持下,在杨清波主任的的引领下,我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地市级的防治中心和学术论坛,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无不凝聚着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关爱和支持。中心医院作为三门峡市唯一一家政府所属的三级甲等医院,近年各项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业务指标一直保持40-50%的增长速度。高血压病区与医院整体发展一样,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杨院长、翟主任的带领下,在高血压病的诊疗、防治等方面已成为我市高血压病防治的旗帜和方向。医院将继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动力,以心血管医院为平台,以省医王浩教授为后盾,为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的蓬勃发展集聚正能量。真诚希望各位贵宾学者能够利用中心网络搭建的对话平台,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携手进步。希望防治中心能够成为三门峡市医务工作者增进友谊的纽带,学术交流的基地,施展才华的舞台。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主任、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中心医院心血管医院院长杨清波向与会代表做了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三门峡中心2014年工作报告。对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半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中心下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县级中心、各防治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刘存棣局长的指示和要求做好高血压防治工作,积极学习外省慢病管理先进经验,积极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积极推广国内外最新指南,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会后,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浩主任和三门峡高血压防治中心杨清波主任做了关于高血压最新指南的知识讲座。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火肺火肝火怎么调理
王志学
回答: 心火、肺火、肝火可通过饮食调节、情绪管理、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运动锻炼等方式改善。中医认为火邪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外感热邪导致,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 一、饮食调节 心火旺盛者可食用莲子心茶、苦瓜等清心降火食物;肺火亢盛适合雪梨、百合等润肺食材;肝火偏亢宜选菊花、决明子等疏肝泻火之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每日饮水保持充足,有助于代谢火邪。脾胃虚弱者需注意寒凉食物适量,防止损伤阳气。 二、情绪管理 长期焦虑易引发心火,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紧张;肺火常与悲伤情绪相关,建议参与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肝火多因郁怒所致,培养书法、园艺等兴趣爱好有助于疏泄肝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内热。 三、中药调理 心火亢盛可遵医嘱使用导赤丸、牛黄清心丸;肺热咳嗽适用养阴清肺口服液、清肺抑火片;肝火上炎常用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胶囊。中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后使用,不可自行配伍。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观察有无腹泻等不良反应。 四、穴位按摩 按压劳宫穴、少府穴可清心火;按揉鱼际穴、尺泽穴能泻肺热;太冲穴、行间穴按摩有助于平肝熄风。每日每穴按压3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配合艾灸涌泉穴可引火下行,但阴虚火旺者慎用灸法。孕妇需避开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五、运动锻炼 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可针对性调理;太极拳的云手动作能协调肝肺功能;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运动强度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大汗伤津。清晨锻炼效果最佳,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调理期间需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凉爽,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心火旺盛者夜间可用淡竹叶泡脚;肺热人群可常饮桑菊薄荷茶;肝火亢盛建议睡前用玫瑰花精油按摩胁肋部。若出现口舌生疮迁延不愈、咯血、目赤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长期火邪未消者建议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整调理方案。 王志学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