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 (共2位医生)
一、感染科发展历史
感染科是在原总医院大内科传染病学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末,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前身)内科分为心血管、呼吸、血液、消化、内分泌和传染病6个学组,时任内科副主任的吴宗麟教授任传染病学组负责人,与内分泌学组同在一个病区,称“内科三组”,床位约15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内科开始建立三级学科,由此在传染病学组的基础上组建了传染科(后更名为感染科),由邵维传教授担任科主任。当时的传染科有独立的病区,床位12张。1989年天津医学院更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同年医院主楼投入使用,感染科更名为感染免疫科,病区设在主楼6楼,开放床位20张。
1998年巩路教授担任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后,科室的各项工作有了跨跃发展,2005底主楼内科病房改造完成后,科室下设2个住院病区和发热/肠道门诊,床位增加到45张,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各5人,护士21人,并收治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病患者。
2012年,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医院将感染免疫科更名为感染/风湿免疫科,至2013年10月,感染/风湿免疫科正式分为感染科和风湿免疫科两个独立科室,逄崇杰、魏蔚分别担任科室负责人。
二、医疗技术
近30年来,感染科经历了由收治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到感染性疾病的重大转变。建科初期,感染科主要收治的病种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败血症、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是当时天津市救治重症传染病的骨干学科。老一代专家吴宗麟教授对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更独具专长的是在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感染科收治病种由以单纯的传染病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各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如肺部感染、胆系感染、肝脓肿、泌尿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等,但仍会收治一些传染病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等,其中在1988年收治了第1例天津本地区发病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至上世纪90年代末,科室在保持风湿病诊疗天津市领先的同时,对感染性疾病研究重点也转向了难治性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学科带头人巩路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知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各种发热性疾病诊断、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抗感染治疗既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我市抗感染领域享有较高的声望,现担任天津市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和天津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家。
为适应学科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市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感染免疫科于2012年1月更名为感染/风湿免疫科,并于2013年10月正式分为感染科和风湿免疫科两个独立科室。目前感染科下设1个住院病区和发热/肠道门诊,病房床位16张,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1人,护士20人。预计2014年将新增1个住院病区。改造后感染科病房床位将增加到30张。
2012年感染科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重点专科,科室主要开展对不明原因发热和复杂难治感染性疾病,如重症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泌尿系统感染、耐药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治工作,参与天津市和总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承担市内外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及抗感染治疗的指导工作,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感染防控及救治工作。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