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急诊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大连市一级重点专科、大连急救医学培训中心和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辽宁省急诊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自本世纪初创建以来,即被医院作为优先发展学科,即以“创伤”、“急腹症”等急诊疑难、复杂病种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近年来,医院投入了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和设备(急诊X线、CT、数字血管减影系统、PICCO、POCT、血滤机、S-G导管等),引进了许多学有专长的急诊急救人才,尤其是在心脑血管急诊介入治疗、创伤及急腹症领域,使学科得到迅猛发展。能在急诊状态下独立开展紧急插管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深静脉导管留置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S-G导管、PICCO等)、连续性床边肾脏替代治疗(CRRT)、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心脑血管急症介入治疗(颅内支架置放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支架辅助术和脑梗塞动脉超选溶栓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房颤射频消融新技术等)、内镜微创ERCP/PTCD/PTCS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梗阻性黄疸、以及严重复杂骨折的综合处理、断肢再植以及剖腹探查等相关诊疗技术。学科具有强大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顺利完成5.7空难、SARS,以及大连市南山隧道北线塌方事故等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2012年学科成为大连市唯一的急救医学培训中心,承担整个大连市及周边区域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急救培训工作。未来三年政府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建设,同时中心还聘请国际顶尖水平的急救医学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工作,迅速提升大连市急救医学诊疗和培训水平。

目前已形成以“复杂、严重创伤诊治”、“急腹症诊治”、“心脑血管急症介入治疗”、“危重病救治”及“数字化灾害医学建设”为特色,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于一体的一站式的急救医学诊治和培训中心。学科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技术全面、特色显著,在学科规模、特色和救治能力等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快速、便捷、及时、有效合理的“绿色通道”急诊医疗服务。

学科规模和机构设置

专科下设急诊诊室(包括内、外科诊室及骨科、妇产、眼、耳鼻喉、口腔7个二级学科诊室)、分诊区、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外科病房(以急腹症和创伤为主)、心脑血管急症病房、急诊留观室、急诊手术室与导管室、中心输液室以及急诊X线、CT、B超、检验、药房、挂号与收费等附属部门,并专门设有满足精神病或传染病患者就诊的备用诊室。

科室总面积3010平方米,总病床数60张。年诊次量近8万人次。

学科目前工作人员134人,其中医生32人,护士102人。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10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5人。

学科硬件设施

学科目前拥有先进的远程会诊系统、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岛津X线机、螺旋CT机、彩色多普勒影像诊断仪、心梗心衰床旁快速检测仪、萨勃心肺复苏机、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PICCO、以及集手术室、ICU、远程医疗于一体的流动应急急救车等大型设备。学科专用设备达2500余万元。

学科诊疗范围

能够全面开展成人急症的各项诊治工作,涵盖内科(神经、心脏、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急性中毒)、外科(神经外、心胸、腹部、泌尿、骨、血管外),以及妇产、眼、耳鼻喉、口腔等专业。

重症监护病房:可开展紧急气管插管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深静脉导管留置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S-G导管、PICCO等)、连续性床边肾脏替代治疗(CRRT)、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等急危重病救护及器官支持技术。

急诊外科病房:主要以各种创伤和急腹症为主要病种,能独立开展复杂骨折的综合处理、断肢再植以及剖腹探查、腹内实质脏器破裂修补或部分及全切除手术、胃肠切除及造瘘术,复杂肠瘘和重度腹腔感染的治疗,内镜微创ERCP/PTCD/PTCS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梗阻性黄疸等诊疗技术。

心脑血管急症病房:目前能够急诊开展各种心脑血管急症相关介入治疗技术,如颅内支架置放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支架辅助术和脑梗塞动脉超选溶栓术、可降解药物支架置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房颤射频消融新技术等。

教育教学

承担大连大学本科生《急救医学》的授课。

担任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硕士生研究生培养工作。

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灾害医学研究进展”、“急救医学进展”等国家、辽宁省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学科带头人简介

路小光,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市急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普通外科与消化道肿瘤的防治,近年来着重于外科危重症如创伤失血性休克、重症胰腺炎、感染性休克、脓毒症、ARDS、MODS等防治与机理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在动物实验与临床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同时,关注现代化城市灾害发生的紧急医学救援组织、检伤分类、施救、监护与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创建了东北地区首个灾害医学研究学术团体—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主持课题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市科技局基金等资助。成果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灾害医学研究进展”、“急救医学进展”等国家、辽宁省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担任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已培养研究生10名。担任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任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暨灾害创伤救治专家委员会全国专家组副组长、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复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灾害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理事、辽宁省急诊医学分科学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会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卫生应急杂志》常务编委、《临床急诊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清华大学主办的《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我院开讲

2014年8月12日下午14:00,由清华大学继教学院主办的《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我院门诊楼5楼中讲堂如期开讲,共8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管理人员到我院进行了学习、参观和交流。 我院党委书记张桂琴受邀作为授课专家,围绕医院整体概况、数字化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参班人员上了既生动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堂课,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随后,参会人员分为两组对我院骨质疏松病房、健康管理中心、远程急救车、检验中心、药房、新华书店、妇产科病房等进行了实地参观,亲身感受了我院在医院管理、数字化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此次《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我院的召开,提升了医院在全国卫生系统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医院与国内其他医院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收稿日期:2014-8-13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