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手术麻醉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技术力量较雄厚、学术水平较高的一级临床科室。拥有一支较年轻、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技术力量较雄厚、学术水平较高、创新及科研能力较强、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队伍。共有医师20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5人,硕士1人,麻醉专业本科毕业5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使学科可持续发展后劲充足。

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 12个现代化的层流手术间均配备全能麻醉机和包含ECG、NIBP、SpO2、ETCO2、T、双有创压的多参数监护仪,微量注射泵,靶控输注泵等。

在临床麻醉中,科室走出了原来单纯术中止痛麻醉的范畴,而从术前、术中、术后整个围手术期的病人生理机能进行监测、调控及治疗麻醉合并症,大大提高了病人围术期的安全系数,也为手术科室开展新手术、疑难危重病人的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保证病人安全和手术顺利完成的同时,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先后开展了全凭静脉麻醉、全凭吸入麻醉、TCI技术、纤支镜引导插管定位、各种困难气道管理技术、超前镇痛、血液保护、自体血液回输等多项临床麻醉新技术。

目前科室每年完成6000余台次手术的麻醉,科室业务范围涉及包括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骨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各种腔镜手术、介入手术等在内的各种手术的临床麻醉、危重症救治以及急、慢性疼痛诊疗、门诊无痛诊疗技术等。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人流、无痛分娩以及术后镇痛等技术。科室正在努力向“无痛医院”发展,争取在有可能造成患者痛苦的诊疗操作的地方都能有麻醉医师出现,让患者在医院不会感觉到疼痛。

麻醉科担负着麻醉本科生实习、培养麻醉进修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特别是2010年成为辽宁省首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以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诊疗为基本培训结构,分别制定了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计划,借助科室有力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科室常年派医师到北京、沈阳等国家一流医院进修学习,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科内学术气氛浓厚,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肿瘤治疗中心正式运营

2014年7月10日,我市一个环境最优秀、技术最权威、服务最系统的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正式在市中心医院化工院区(三部)运营。这标志着通过有效地整合医疗资源,多科室共同协作,我市乃至周边地区的肿瘤患者将会获得更科学、更规范的治疗方案,得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我院肿瘤治疗中心自2013年11月起开始筹建,历时7个月。期间,院领导班子紧紧围绕 “求发展、有特色、上台阶”的工作方针,立足打造我市医疗行业新亮点,以促进我市肿瘤医疗水平的提升,完全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运行,这些过硬资质的具备也为肿瘤治疗中心成立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中心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开放床位196张,中心包括一栋四层的住院楼和一个放疗中心,内设四个科室。肿瘤内一科专业方向为姑息宁养治疗,也可以称之为宁养医疗服务,来源于hospice care的直译,主要为肿瘤晚期患者提供对症支持治疗,为肿瘤终末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肿瘤内二科专业方向为呼吸系统肿瘤的治疗,主要以肺癌为主;肿瘤内三科专业方向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等;肿瘤内四科专业方向为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他少见肿瘤,主要包括肾癌、膀胱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及间质瘤、恶性淋巴瘤等。每层病区配有有高间8个、普间10个、抢救室1个。 随着化工院区肿瘤内科搬入新病区,原有的病房将成立肿瘤外科,以方便肿瘤患者的规范系统治疗。 在院班子的正确领导与强势推进下,我院的肿瘤专业在短短的几年里从弱到强,快速发展。以高起点、高精设备、高新技术为基础,一开始便瞄准并站在肿瘤专业枝术发展的前沿。率先引进了我市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开启以三维适形为标志的肿瘤现代放疗,科室以无创、微创、靶向治疗为专业特色,以精确放疗为重点,同时广泛开展肿瘤化疗、免疫、热疗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开展晚期肿瘤内科支持治疗与终期关怀。每年收治患者数千例,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推动了我市肿瘤治疗水平走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化工院区肿瘤治疗中心   肿瘤治疗中心护士站   肿瘤内一科主任梁红查房   肿瘤内二科主任姜育川查房   肿瘤内三科主任张引查房   肿瘤内四科主任周彩云与医生进行病例讨论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低压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高云
回答: 低压偏低可能由遗传因素、体位性低血压、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低压通常指舒张压,舒张压偏低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天生血压偏低,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这类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不适症状,无须特殊治疗。日常生活中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若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建议就医排除其他病因。 2、体位性低血压 快速起身时出现血压骤降,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有关。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表现为站立时头晕目眩。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增加下肢肌肉锻炼,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改善血管张力。 3、营养不良 长期节食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贫血患者常伴随低压症状,可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诊。日常需保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必要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舒张压下降。患者可能伴随怕冷、浮肿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治疗需遵医嘱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同时注意限制高胆固醇饮食。 5、心脏疾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病等疾病会导致舒张压显著降低。可能伴随心悸、胸闷等症状,需通过心脏彩超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药物,如地高辛片改善心功能,或进行瓣膜修复手术。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就医。 低压偏低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起床时先坐起1-2分钟再站立。饮食可适当增加水分和盐分摄入,但合并高血压或肾病者需谨慎。建议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若出现晕厥、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定期进行心电图、血液生化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疾病。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