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始建于1963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及医疗研究基地。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重点学科。

一、学科队伍:本学科现有5人,以周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拥有教授3人,讲师1人,护士1人,硕士生导师3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2人,中专1人。黑龙江省名中医1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理事1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各1人,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省医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省干部医疗保健会诊专家组专家1人,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1人。学科队伍稳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均较合理。

二、医疗水平:耳鼻喉科门诊有诊室3个,测听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各1个。住院床位为10张。耳鼻喉科年门诊量大约在18000~20000人次。平均日门诊量为50~60人次。在医疗上采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尤其对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干燥及萎缩性鼻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干燥及萎缩性咽炎、耳鸣、耳聋等疾病的治疗有独道之处,并对上述疾病的研究已确立方向,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及疑难病的长处,研制出自制中药20余种,临床疗效显著。同时,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各种手术。

三、科学研究:本学科努力开展中医药特色研究,探索出多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学术发展方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确立三个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咽喉疾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耳聋耳鸣的研究;中医药防治鼻病的研究。承担科研课题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厅局级6项,校级5项),已结题验收6项、在研课题6项,获奖成果6项,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

四、人才培养:本学科人员素质高、业务强、团结进取,务实求真,与时俱进,开设承担学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课题1项,获教学成果奖1项,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谈喉科学》各1部,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毕业获硕士学位10人。

五、条件建设:本学科拥有300余万元的现代化诊疗设备,设备先进的中心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药理实验室、病理实验室与信息资料室为本学科临床、教学与科研水平再上新高提供了有利保障。

六、学术交流:本学科注重以学术交流促进医教研工作发展,多次举办专业讲座,先后参加世界、全国、省级专业学术研讨会或培训班22人次,赴台湾讲学1人次,承办省级学术交流会3次。

七、标志性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9篇,出版著作13部,获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成果奖2项,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总结出系列中药(汤、丸、散)制剂,形成“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局面,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逐步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又是一年三伏至 穴位贴敷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我院治未病中心、呼吸科、风湿科等在盛夏7月积极开展穴位贴敷活动。据悉,穴位贴敷治疗范围广,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多在秋冬寒冷季节发病,祖国医学统称之为“冬病”,而夏季(尤其是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此时实施“春夏养阳”之法,可助力人体虚弱的阳气得到调养恢复、使气血旺盛,驱除深伏体内的寒湿痰瘀等阴邪,故用“夏治”。 穴位贴敷对于老年人常有的风湿类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结合“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通过贴敷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各种风湿类疾病的治疗。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我院治未病中心依据“治未病”理论,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制定对应的贴服疗法,结合推拿、刮痧、火罐、灸疗、放血等非药物疗法调理,使冬病夏治起到更好的效果。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