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26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一科始建于1992年,心内科室现有病床30张。医师9人,其中主任医师5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科室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发挥专科特色,运用辨病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使中医临床诊治更加规范化。学科带头人刘莉,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2年曾考取?川医学奖学金,并于日本独协医科大学研修心血管内科一年。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心内一科利用省级重点专科的优势,力求使教学、科研、临床相结合。培养出一支过硬的医疗队伍,并借助电视媒体的平台,在哈尔滨电视台“天天见医面”及“专家讲座”栏目中举办专题讲座。并成功建立高血压专科门诊及高血压患者随访系统。科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代谢病、心脏瓣膜病、高血脂症等。研制开发的“利心Ⅰ号”、“早博灵”等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满意疗效。

心血管内科二病房始建于1999年,科室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管护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科室所属中医内科心血管病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科主任周亚滨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病学学科带头人。科室副主任陈波教授是校级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室副主任汪秀娟教授是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心血管内科二病房拥有床头遥测心电监护,除颤仪等治疗设备。多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周亚滨教授的带领下,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在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心力衰竭及老年痴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的护理工作开展以“人的健康中心”的整体护理,为广大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知识宣教及中医特色护理。

心血管内科三病房位于第一病区一楼,设病床24张,高级房间3间。医护人员18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9名医生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4人。本病房主要收治心血管疾病病人及部分脑血管病人,包括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脑中风等。治疗方法即突出中医特色又积极运用现代医疗手段,中西并用。我病房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特色,有三项研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课题并率先在我院开展起搏器的安装技术。心血管内科三病房积极开展新技术,有数名医生先后外出学习心脏介入知识,为将来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打基础。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又是一年三伏至 穴位贴敷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我院治未病中心、呼吸科、风湿科等在盛夏7月积极开展穴位贴敷活动。据悉,穴位贴敷治疗范围广,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多在秋冬寒冷季节发病,祖国医学统称之为“冬病”,而夏季(尤其是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此时实施“春夏养阳”之法,可助力人体虚弱的阳气得到调养恢复、使气血旺盛,驱除深伏体内的寒湿痰瘀等阴邪,故用“夏治”。 穴位贴敷对于老年人常有的风湿类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结合“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通过贴敷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各种风湿类疾病的治疗。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我院治未病中心依据“治未病”理论,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制定对应的贴服疗法,结合推拿、刮痧、火罐、灸疗、放血等非药物疗法调理,使冬病夏治起到更好的效果。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