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1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的前身是白求恩医大三院心内科。自1960年建科以来,心血管内科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为吉林省最有实力的科室之一。无论从人员构成,开展诊疗项目还是就医环境,医疗设备水平都达到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水平,已展开的某些诊疗项目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心血管内科人员构成:现任科主任王文志教授,吉林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全科开展了多项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诊疗项目。同时注意抓全科的诊疗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为长春市和吉林省人民的健康服务。心血管内科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科研队伍:主任医师共人,副主任医师共9人,2人获博士后学位,5人获博士学位,6人获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师共12人,护师共5人。
  心血管内科工作量:年门诊人数18000人次,日均门诊人数60人次,心内科二部全年门诊量达5000人次。病房工作量(新址)编制床位50张,实有床位60张。全年收治病人1800人次。心内科二部病房全年收治病人950人次。
  心血管内科科室专业特色:起博器及射频消融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初,心血管内科开始进行起搏电生理研究及体外携带式起搏器植入,省内率先开展食道调搏心脏电生理检测及双腔、三腔及ICD等复杂、高难项目的起搏治疗工作。于1995年开始在吉林省率先开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从而带动了我省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工作。1996年率先在东北开展第1例体内除颤起搏器植入工作,1999年率先在东北开展三腔起搏治疗房颤(双房三腔)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双室同步)的临床研究工作。2003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工作。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研究:1、于1996年首先在大鼠和猪进行了酒精量和心肌坏死量的关系及病理观测。2、并在1996年11月率先在国内开展心肌病的化学消融,仅比国外晚一年,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是继英国,德国之后第三个可开展这一技术的国家。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最早提出简化技术过程,最早应用床边超声引导消融和提出心肌声学超声应用可能性。4、1999、2000年先后两次在国际肥厚梗阻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大会上发言,促进国内推广。5、2003年与东北师大生命科学院合作,对两个家系进行了致病基因筛选,得出初步成果,目前我们正在根据手头掌握的70余个家系进行超声心动图筛选和致病基因筛选,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于199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关于生长激素强心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系列工作如下:1、用临时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猪心脏,造成猪CHF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CHF的强心作用。2、用rh-GH灌注豚鼠离体心脏,研究其对心脏血液动力学及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3、用膜片钳技术记录rh-GH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的影响。4、观察30例次扩张型心肌病(DCM)所致的CHF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rh-GH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5、测定CHF病人血清中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甲状腺素、胰岛素的水平,评价了充血性心衰时体内相关激素的分泌水平及变化的意义。6、回顾性分析了肢端肥大症病人的心脏改变,对比了短期和长期生长激素分泌过量对心脏不同程度的影响。7、究了rh-GH肌注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胰岛细胞组织形态学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8、研究了生长抑素对正常大鼠体重和大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胰岛细胞组织形态学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用其制造生长激素低下模型的可行性。介入治疗先心病的研究:于2001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2004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心病干下型室缺的介入治疗工作。并获成功。
  心血管内科住院部在新建的内科大楼7、8楼,全楼设有中央空调,四季温度适宜,病房干净整洁。医护人员周到的服务给您一个舒适的就医、休养环境。
  心血管内科先进的医疗设备:拥有90年代先进的医疗设备,随时为您的健康服务,主要设备有:1、先进的日本光电CCU监护系统。2、先进的导管室备有美国GE公司生产的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专用设备。3、美国EP型生理记录仪和射频消融机。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5、核磁心肌显像系统。6、无创性电生理诊断系统。7、全功能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系统。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