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麻醉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麻醉科,于1956年6月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金士翱教授创建,是湖北省最早成立的麻醉科,有多位学科带头人曾经或正在担任全国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及副主任委员。同济麻醉科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在同济医院打造中南地区疑难危重病人救治基地的过程中,麻醉科已为此提供重要保障。科室现有人员93人: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其中博士学位占比52%,硕士学位占比34%;出国攻读博士、进修、博士后研究回国人员20余人。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麻醉科拥有先进齐全的各种设备以及多种特殊功能测量仪,现共有手术台70余张,麻醉后恢复病床30张,在临床工作中优势明显。目前能承担各种类型及疑难杂症的手术麻醉,包括器官移植、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同时还开展了急慢性疼痛治疗、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等,设立了完善的疼痛专家门诊及术后疼痛治疗管理流程,麻醉质量及安全性达到国际标准。
  麻醉科是我国早期批准的麻醉学博士、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为我国尤其是湖北省及周边地区麻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培养博士生70余名,硕士生130余名;按照卫生部对二级学科的要求,2008年至今已招收6名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年均接收30余名进修医生。
  麻醉科在器官保护以及围术期标准化评估及风险控制监测、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全身麻醉机制等研究领域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部级课题29项,现有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专利12项。主办大型国际会议“2010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1次,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器官移植麻醉学习班”1次,多次主办省市级医学教育项目及主任交流学习班。与美国及德国多家麻醉与危重医学中心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2014年7月同济医院新职工报到通知

各位新职工: 欢迎你们到同济医院工作,为方便来我院报到上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到对象: 已经与医院签订了就业协议书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包括培训选留制职工和合同制职工。 二、报到时间: 1、培训选留制职工:2014年7月1日-7月2日; 2、合同制职工:2014年7月3日—7月4日。 3、每天报到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4:00。 三、报到地点:医院行政楼(7号楼)18楼2号会议室 四、报到凭据: 各类职工必须持以下材料方能办理报到手续,材料不全者一律不予办理报到手续。 1、应届毕业生:持《报到证》、《毕业证》和《学位证》报到。 《报到证》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由学校统一发放。报到证上报到单位必须是“湖北省人才中心”,若不是,请提前更换报到证。 2、留学回国人员:持《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我驻外使领馆开具)、《毕业证》和《学位证》报到。 3、报到时需准备以下材料:(1)报到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2)学历、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式2份,护士岗位新职工另需提供高中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3)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份(正反两面复印);(4)就业协议书;(5)深色底版彩色近照两寸1张、一寸4张(照片反面要求用圆珠笔正楷字写上姓名);(6)党团关系转移介绍信;(7)婚育证明(学校计生部门出具)。 五、户口、党组织关系、档案转移: 1、户口迁移:(1)自办:迁移至亲属、朋友家;(2)委托湖北省人才中心托管:报到后医院将统一安排时间办理,时间另行通知。 2、党组织关系:(1)本校:直接转到同济医院;(2)湖北省外高校:介绍信开至湖北省高校工作委员会;(3)湖北省内其他高校:介绍信开至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来院后持报到通知直接到组织部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档案转移:请新职工离校前催促学校将档案速寄到湖北省人才中心(地址:武汉市中南路14号 邮编430071)。 六、报到联系电话:027-83662627,联系人:陆老师。 注:所有新职工需根据我院要求按期报到,如遇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报到者,请及时与我院人事处联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人事处 2014.6.13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
马晓斌
回答: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需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该病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以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病原学特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病毒对热和紫外线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或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基因组由单股正链RNA构成,其刺突蛋白与人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结合是感染的关键机制。 2、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具有明显聚集性发病特征,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传播途径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等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2003年全球流行后,目前未见新发病例报告。 3、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2-10天。早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病程第3-7天出现干咳、胸闷,部分患者进展为呼吸困难。重症病例可出现低氧血症、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胸部影像学早期可无异常,后期呈多发性斑片状阴影。 4、诊断标准 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确诊需检测到SARS冠状病毒RNA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转。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需与流感、普通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鉴别。 5、防控措施 采取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和飞沫隔离措施。疫区需开展体温筛查和医学观察。医务人员需穿戴防护装备。环境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患者可考虑糖皮质激素治疗。 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可疑病例后应医学观察14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触史。日常注意手卫生,咳嗽礼仪,增强体质锻炼有助于提高抵抗力。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