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心外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外科具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科室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解放后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心胸外科之一,也是当时少数能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单位之一。国内著名的老一辈心胸外科专家有叶椿秀教授、张世泽教授等。叶椿秀教授是我国体外循环和辅助循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张世泽教授则在1978年在瑞金医院成功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科室在保持传统领域技术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以冠心病外科、微创及机器人心脏外科、杂交技术、心脏瓣膜外科、主动脉外科、心力衰竭外科治疗和擅长疑难危重心脏病手术治疗为特色的心血管外科学科,无论在手术技术还是在学术水平方面,均在国内处领先地位,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中心之一。

心外科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由国内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赵强教授担任科主任,分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微创及机器人、心力衰竭5个亚专业组,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6名,监护室医师2名,体外循环灌注师3名,护士63名。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8人。多名医生担任国际、国内学术机构委员,其中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委员2人,国际微创心脏协会委员1人,亚太区心脏瓣膜修补协会常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1人,医师协会冠心病分会主委1人、委员3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委员1人,上海市胸心外科理事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领军人才1人。科室拥有独立心脏外科手术室,配备目前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麻醉机、体外循环机、体外膜肺机、心脏超声、冠状动脉血流量仪等仪器和设备。独立的心脏外科监护室有16张床位,为国内少数拥有空气净化的监护室之一,拥有呼吸机、监护仪、连续心排量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透机等重症监护和治疗设备,为心脏病患者术后恢复提供安全保障。有二个普通病区70张床位,每位病人均配备心电遥测装置,病房环境舒适优美。

心外科常规开展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大血管、心律失常、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血管外科手术。以成人为主,兼顾小儿。手术量超过1000余例,手术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冠状动脉搭桥术为本科的主要特色之一,搭桥病例数量位居全国前三位。搭桥年龄最大的冠心病患者91岁,年龄最小的川崎病患儿5岁。开展的搭桥技术包括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Hybrid)、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国内处领先地位,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为国内最早和最多开展的单位之一。开展了室壁瘤切除术、左室成形术、缺血性二尖瓣成形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抢救治愈了大批危重的心肌梗死并发症患者。心脏瓣膜修补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高难度手术,又是在本科的另一技术优势和特色,应用多种修复技术治疗多节段脱垂复杂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修补成功率达98%,还开展了高难度的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脱垂、关闭不全、先天畸形。开展主动脉瘤和夹层分离、主动脉缩窄等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包括主动脉带瓣管道替换术(Bentall术)、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术)、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术、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应用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脑保护技术和脑氧监测、主动脉支架术、杂交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方面,在二尖瓣手术同期进行房颤消融治疗,还开展了针对单纯房颤的微创房颤消融术,针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消融术。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常规开展法洛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永存动脉干等复杂先心病的外科纠治术,开展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不适宜导管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和杂交手术是先进的外科技术,是本单位的重点开展项目和特色,应用于各种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包括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心脏瓣膜修补术和替换术、微创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微创房颤消融术等,冠状动脉杂交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杂交手术、大血管杂交手术等。科室倡导“手术+服务”(2S)的服务理念,一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外科手术,二要提供周到、细心、个性化的优质服务。现在,科室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全国各地许多病人慕名前来就治,外地病人达60%以上;科室专家担任国内几十家医院的会诊手术;成立瑞金-强生冠心病外科学习班、瑞金-美敦力冠心病学院,吸引大批国内心血管外科医生前来进修学习。

心外科科室十分注重临床与科研相结合,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二五”攻关项目、卫生部行业基金、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上海交通大学MedX重大项目等。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2篇,翻译专著2部,获得专利2项。科室还担任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八年制英文班和法文班、硕博生的教学工作,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讲师5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左心室功能减退怎么治疗
龚新宇
回答: 左心室功能减退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器械植入、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左心室功能减退可能与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肌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1、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限制液体摄入可缓解水肿症状,建议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500毫升。戒烟戒酒能降低心肌损伤风险,避免加重心脏功能恶化。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可增强心肺耐力,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 2、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脏负荷。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能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利尿剂如呋塞米片有助于消除体内多余水分,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地高辛片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输出量。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适用于合并房颤患者,预防血栓形成。 3、心脏康复训练 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采用间歇训练法逐步提高运动强度,从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呼吸训练可改善肺功能,减轻活动后气促症状。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营养师指导的膳食计划能保证均衡营养摄入。 4、器械植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通过三腔起搏器改善心功能。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左心室辅助装置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维持终末期患者血液循环。远程监测设备能实时追踪患者心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功能减退。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术适用于瓣膜病变引起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左心室成形术通过切除部分室壁改善心脏几何结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微创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创伤较小,适合高龄或合并症较多患者。 左心室功能减退患者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每日晨起排尿后测量并记录。保持低脂低盐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胸闷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明显时需立即就医。长期随访心脏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