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儿童医院

小儿外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湖南省儿童医院小儿普外科是全省小儿外科教学、医疗及科研中心。科室以小儿腹部外科为基础,包含儿童微创外科,儿童显微外科,小儿烧伤整形外科,儿童肿瘤外科,儿童急诊外科等专业在内的临床科室。科室开设病床50张,已完成各类腹腔镜手术1400余例,首次提出腹腔镜与小切口配合在儿童病人中的特殊意义,国内率先将超声手术止血刀大规模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拓展了小儿腹腔镜手术适应症,以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闭锁为代表的腹腔镜手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计制定了10种小儿腹腔镜标准手术,完成标准手术录像,成为国内小儿腹腔镜技术较有影响的单位。于2004、2005年引进伊索系统和声控腹腔镜系统,向智能化远程手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腹腔镜手术以其微创、微切口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要求精细操作的小儿外科手术,特别是婴幼儿手术。我院自1999年9月开展小儿腹腔镜手术,迄今已行各类手术400余例,国内率先将超声手术止血刀广泛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以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闭锁为代表的腹腔镜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小儿普外科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小儿外科”重要组成部分,是本院历史最长的外科专业。由于业务的发展,普外科于2009年4月分为普外一、二科。

普外一科设床位40张,承担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临床医学教学、临床实习、省内外小儿普外科进修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任务,接受全国各地疑难病例转诊。收治范围包括以消化道疾病为主的各类先天性疾病、外科急诊、小儿外科肿瘤、儿童烧伤整形等。我科在国内率先将超声止血刀大规模运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以先天性巨结肠为代表的腹腔镜手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小儿腹部恶性肿瘤方面,采用手术切除、化疗、分期医治等方法,收到满意效果;在小儿复杂直肠肛管畸形疾病方面,通过手术矫形及长期随访,均取得较好效果。

普外二科主要收治范围为以肛肠,肝胆为主的各类先天性疾病、外科急诊、小儿外科肿瘤、儿童烧伤整形等。科室有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资深专家1人,医学博士1名,医学硕士2名,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医师2名,护师4名,护士15名。科室各级医师先后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等处接受专科培训。

专科特色:

1.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的诊治: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是儿童最多见的病种。我们通过引进新技术,改进手术方式,使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对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膈疝等疾病的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微创外科:我科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腹腔镜手术,将超声手术止血刀大规模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拓展了小儿腹腔镜手术适应症,以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闭锁为代表的腹腔镜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应用腹腔镜熟练开展胆道探查、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根治,食道裂孔疝修补,幽门环肌切开、美克尔憩室切除、阑尾切除、疝囊高位结扎及巨结肠根治术等手术。

3.儿童急腹症的诊治:儿童急腹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我科住院病人的10~20%。我科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重要环节上制定出了各种诊疗规范、操作常规,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水平,对腹部外科的各种疑难病例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4.小儿实体肿瘤:成功开展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畸胎瘤等小儿实体肿瘤手术。采用国际最新化疗方案对恶性肿瘤进行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大大提高了恶性肿瘤的生存率。

5.肠造口病人的护理:由于小儿外科的特点,肠造口病人多,对肠造口周围皮肤受损早期干预,对肠造口患儿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提高了肠造口患儿家长的护理能力,大大降低了造口并发病,极大改善肠造口患儿的生活质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医院举行新一届纪委委员培训

  8月29日下午,医院纪委组织新一届纪委委员开展了一堂纪委业务知识培训。 本次培训由纪委书记曹霞主持。曹书记首先对新当选的纪委委员表示祝贺,并亲自进行了理论授课。在授课中,曹书记详细介绍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发展历史,阐明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提出了纪律检查委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并从医院的实际出发对医院纪律检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授课结束后,各位新当选纪委委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医院的纪检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曹书记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希望各纪委委员自身正直,敢抓敢管,工作有成效有方法,将纪律检查工作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做好监督监管,曹书记表示今后医院纪委委员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积极发挥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职能。 因医院人事调整,经党委讨论推荐并报卫生厅纪检组同意,本届纪委委员进行了的调整,由纪委书记曹霞、医院医务部主任江训良、护理部主任谢建辉、党办主任陈吉球和监察审计部主任李昃担任。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