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医科由资深的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坐诊,临床经验丰富,承担全院的中医门诊、会诊工作。 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医院中医科在近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摸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主要有:

一、儿科方面:中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支原体感染、过敏性咳嗽、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小儿急慢性泄泻、食欲不振、积滞、厌食、便秘、新生儿黄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病后的调理有很好的疗效。能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减少患病次数。此外中医在治疗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减少患儿使用抗生素的机会,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还开展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睡眠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等疾病。

二、妇产科方面:每个妇女都经历了经、孕、胎、产、的过程。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主要以整体治疗为主,通过辩证使体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目的。

三、内科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及工作压力增加,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及年轻化。亚健康病人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医通过辩证治疗,审证求因治疗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各种病后、术后的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中医可以根据人体的寒热虚实辩证治疗,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全面调理的目的,加快身体的康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子宫切除手术并发症
曲中玉
回答: 子宫切除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感染、尿路损伤、肠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子宫切除手术是妇科常见手术,适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并积极处理。 1、出血 子宫切除手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术中出血多与手术操作有关,术后出血可能与血管结扎不牢固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休克,需及时输血或再次手术止血。术后应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及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止血药物。 2、感染 子宫切除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盆腔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发热、切口红肿渗液、下腹痛等症状。感染多由术中污染或术后护理不当引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可降低感染风险。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医嘱按时换药,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 3、尿路损伤 子宫与膀胱、输尿管解剖关系密切,手术中可能误伤膀胱或输尿管,导致尿瘘或排尿困难。术中精细操作可降低损伤风险,一旦发生需及时修补。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尿失禁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可进行膀胱训练或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4、肠管损伤 子宫与直肠相邻,手术中可能损伤肠管,导致肠瘘或肠梗阻。术中仔细分离可避免损伤,一旦发生需及时修补。术后出现腹胀、排便困难或肛门停止等症状时应警惕肠管损伤,需禁食并就医处理。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多潘立酮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5、深静脉血栓形成 子宫切除术后卧床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高龄、肥胖、长期卧床者风险较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穿弹力袜可预防血栓形成。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 子宫切除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术后1-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切口愈合。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定期复查,出现发热、异常阴道出血、持续排尿排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