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消化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消化科建立二十多年来,拥有一批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高、中级专业人员,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在小儿急、慢性腹泻,再发性腹痛,坏死性肠炎、营养不良,再发性呕吐,厌食,消化道出血,胰腺炎、感染性肝胆道疾病、便秘、肠道寄生虫病等疾病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并制定较完备的诊疗常规。尤其自1993年开展了小儿胃镜检查以来,已有5000多例病儿接受检查,年龄最小仅出生24小时,体重只1.8kg;对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各种炎症、溃疡、静脉曲张、息肉、结石),各种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胃异物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997年还首先在省内开展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检查;由于小儿上消化道的内镜广泛开展,使过去由于反复腹痛或呕吐,误诊为寄生虫病、腹型癫痫等疾病病儿得到正确诊断,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还开展食道静脉曲张合并出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内镜治疗,另外对上消化道息肉、异物使用胃镜摘除或钳取,免除了病儿外科手术的痛苦。
  消化科开展了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和病原研究,小儿腹泻病的病原研究。目前本专业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青海、福建等省的病人专程前来就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肠脂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聂小娟
回答: 小肠脂膜炎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血管病变、药物反应及外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小肠脂膜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小肠脂膜炎,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腹痛、腹泻及低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同时配合补液支持。感染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 2、自身免疫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典型症状包括反复腹痛、关节痛及皮肤红斑。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或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控制原发病。 3、血管病变 肠系膜血管炎或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局部缺血,引发脂肪组织炎症。患者常出现餐后腹痛加重、恶心呕吐。需通过血管扩张剂如硝酸异山梨酯片改善血供,严重者需血管介入治疗。 4、药物反应 长期使用雌激素、化疗药物或某些抗生素可能诱发药物性脂膜炎。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皮下结节伴腹痛。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反应。 5、外伤 腹部撞击或手术创伤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损伤性炎症。症状包括局部压痛、反跳痛。轻症可通过热敷缓解,重症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术后使用头孢克洛胶囊预防感染。 小肠脂膜炎患者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腹痛。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剂量。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