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介入血管瘤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介入血管瘤科建立于2008年,为一级临床科室,由介入血管瘤门诊、病区及介入手术室组成,建立了完整的门诊-病区-介入室的微创介入诊疗体系,目前年介入手术量达2500余台,年门诊量约2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3000人次,病源来自全国大多数省市、港澳台、叙利亚、菲律宾、欧美等国。该科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大型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已成功完成各类介入手术数千台,涵盖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影像引导硬化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各腔道出血的栓塞治疗、食道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治疗、各部位疾病血管造影诊断、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盆腔恶性肿瘤栓塞化疗术,输卵管梗阻再通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等,技术成功率达99.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并已实现连续5000例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尤其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的介入治疗、K-M综合症的介入治疗、K-T综合症的介入治疗、婴幼儿食道狭窄可回收支架治疗、儿童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治疗水平已位居国内领先。我院微创介入治疗重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手术分级管理与授权,大多数疾病都制定了标准临床路径,入径率与通过率均达90%以上,极大避免了医疗差错的发生。我院儿童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介入血管瘤科同时还是新型以疾病为中心建立的脉管性疾病(血管瘤)专业综合治疗平台,拥有一批技术精湛、学术水平高的血管瘤专家以及各种治疗血管瘤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拥有几乎所有先进的血管瘤治疗手段。治疗模式以疾病为中心,血管瘤专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情综合选择各种血管瘤治疗手段,主要有绷带加压治疗、门诊局部注射治疗、激素治疗、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激光治疗、局部硬化治疗等,血管瘤专科医生根据病人具体病灶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对脉管性疾病(血管瘤)的最小化治疗、最优化疗效的理念,即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完美的疗效(不复发且无疤痕)。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肠脂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聂小娟
回答: 小肠脂膜炎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血管病变、药物反应及外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小肠脂膜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小肠脂膜炎,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腹痛、腹泻及低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同时配合补液支持。感染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 2、自身免疫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典型症状包括反复腹痛、关节痛及皮肤红斑。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或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控制原发病。 3、血管病变 肠系膜血管炎或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局部缺血,引发脂肪组织炎症。患者常出现餐后腹痛加重、恶心呕吐。需通过血管扩张剂如硝酸异山梨酯片改善血供,严重者需血管介入治疗。 4、药物反应 长期使用雌激素、化疗药物或某些抗生素可能诱发药物性脂膜炎。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皮下结节伴腹痛。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反应。 5、外伤 腹部撞击或手术创伤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损伤性炎症。症状包括局部压痛、反跳痛。轻症可通过热敷缓解,重症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术后使用头孢克洛胶囊预防感染。 小肠脂膜炎患者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腹痛。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剂量。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