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科是由西南医院原肾内科与泌尿外科部分成员于1998年底组建的新型科室。在科主任吴雄飞教授领导下,肾科在全国率先以肾脏为中心、内外科结合模式构建,在临床和科研中充分发挥内、外科结合的优势,以肾脏为中心,主攻肾脏内、外科疾病、肾移植、血液净化、肾脏病理和器官移植组织配型,在短期内科室建设飞速发展,成为国内少有的肾脏内外科结合的博士学科。经过近10年的建设,肾科从弱到强,已经走上了正规化、规模化快速发展轨道。全科形成人才梯队合理、内外科联合、医护关系协调的良好工作氛围;临床规模、学术地位迅速上升,已经在全国肾脏病和肾移植领域快速崛起。

1、创建了肾脏病一体化治疗的科室运转模式和人才梯队。目前这支队内外科联合的人才队伍已基本成熟,运行平稳。以肾脏为中心的技术平台也随之搭建完毕,各种与肾脏有关的技术手段已经有机的运行,在国内已经形成特色和优势。科室骨干均长期从事肾脏内科及肾脏外科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技术精湛、勇于创新,各种诊治方法与国际接轨。 科室拥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在读博士生8人、在读硕士生5人,全科所有医生均有硕士以上学位。

2、开创临床实验室:从肾脏病理实验室开始,相继开展器官移植组织配型、肾脏病特殊检查,为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器官移植供体受体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技术保障。

3、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在重庆市首先开展多项肾脏内科新技术新业务,如自动活检枪B超引导下无痛肾穿刺活检术、肾脏病理及临床读片、MMF及来氟米特等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和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有较为先进的肾脏病理设备和技术水平,年肾活检数已达600例次。并将肾活检及肾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先进成果运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效提高了肾脏内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在血液净化领域:中心静脉导管包括长期静脉导管的留置建立血液通路、CRRT抢救大器官移植后多器官衰竭、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器官移植领域,开展高危病人肾移植术,在儿童、低体重、高体重双肾移植、顽固频发心衰、老年、高致敏病人、亲体等高危病人的肾移植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亲属供体肾移植方面在西南地区领先;在大器官联合移植方面,开展了多项全国第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新技术,如心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二尖瓣置换联合肾移植、胰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等。肾移植中血管处理、肾功能保护技术及腔内外科技术在肾外科疾病诊疗中的运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肾脏外科诊疗水平。

4、更新硬件、扩大临床规模:科室品牌、医院品牌共同组成了名牌效应,西南医院肾科凭借多方面独特的技术优势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显著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现有标准病床64张,透析床位22张 ,CRRT2台,拥有西南地区最先进的劳尔水处理及血液净化设备,为重庆地区血液透析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5、医教研协调发展:在教学科研方面注重与临床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全军重庆市的各类学术职位。在招收博士生过程中引进了多位副高级职称肾脏内科、血液净化和肾移植人才。对急慢性肾衰的机理、慢性移植肾病,肾移植免疫耐受、血液净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五项,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研究资助三项。95年以来发表论著10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12部,获国家专利7项 ,国家发明奖1项。科室的医疗成就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健康报、解放军报、重庆卫视报道。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西南医院门诊部志愿者招募启事

为弘扬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互相尊重、互相帮扶、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院决定在全院开展 “ 仁爱志愿者服务 ” 活动,现根据活动需要,面向社会各界、在校大中专学生招募志愿者。 一、志愿者招募对象 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活动的各界人士。 二、招募条件 1 、年龄不限,身体健康,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 2 、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参与服务的时间; 3 、富有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志愿者服务内容 在“暑期师生健康行”活动期间(2014年7月14日-9月14日)协助门诊患者就诊,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 四、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由门诊部统一安排岗前培训,内容包括熟悉医院环境、工作职责流程、常见疾病知识及服务理念、礼仪、沟通技巧培训等,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五、报名方式 现场报名:至门诊部办公室填写报名表。所有志愿者均须填写《西南医院志愿者申请表》,填表时需携带1寸照片1张。报名咨询电话:68754095、68765095。 注:志愿者工作期间,我院为全天工作者提供午餐一份。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唐筛没过的原因是什么
冷启刚
回答: 唐筛没过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孕妇年龄偏大、胎儿染色体异常、孕期感染、胎盘功能异常等。唐筛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指标,结合孕妇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胎儿患染色体异常风险的一种筛查方法。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染色体异常病史,如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可能会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唐筛结果可能显示高风险。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孕妇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 2、孕妇年龄偏大 孕妇年龄超过35岁属于高龄孕妇,卵子质量下降,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高龄孕妇唐筛高风险的概率较高,通常建议直接进行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 3、胎儿染色体异常 胎儿本身存在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会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这些染色体异常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智力障碍等症状。确诊需要依靠绒毛取样、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技术。 4、孕期感染 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受损,影响唐筛指标的准确性。这些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问题。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进行产检。 5、胎盘功能异常 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早剥等情况会影响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胎盘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问题。孕期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胎盘功能。 唐筛只是筛查手段,不是确诊依据。唐筛高风险不代表胎儿一定有问题,低风险也不代表绝对安全。建议唐筛未通过的孕妇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孕期要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叶酸、钙、铁等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