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科是由西南医院原肾内科与泌尿外科部分成员于1998年底组建的新型科室。在科主任吴雄飞教授领导下,肾科在全国率先以肾脏为中心、内外科结合模式构建,在临床和科研中充分发挥内、外科结合的优势,以肾脏为中心,主攻肾脏内、外科疾病、肾移植、血液净化、肾脏病理和器官移植组织配型,在短期内科室建设飞速发展,成为国内少有的肾脏内外科结合的博士学科。经过近10年的建设,肾科从弱到强,已经走上了正规化、规模化快速发展轨道。全科形成人才梯队合理、内外科联合、医护关系协调的良好工作氛围;临床规模、学术地位迅速上升,已经在全国肾脏病和肾移植领域快速崛起。

1、创建了肾脏病一体化治疗的科室运转模式和人才梯队。目前这支队内外科联合的人才队伍已基本成熟,运行平稳。以肾脏为中心的技术平台也随之搭建完毕,各种与肾脏有关的技术手段已经有机的运行,在国内已经形成特色和优势。科室骨干均长期从事肾脏内科及肾脏外科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技术精湛、勇于创新,各种诊治方法与国际接轨。 科室拥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在读博士生8人、在读硕士生5人,全科所有医生均有硕士以上学位。

2、开创临床实验室:从肾脏病理实验室开始,相继开展器官移植组织配型、肾脏病特殊检查,为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器官移植供体受体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技术保障。

3、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在重庆市首先开展多项肾脏内科新技术新业务,如自动活检枪B超引导下无痛肾穿刺活检术、肾脏病理及临床读片、MMF及来氟米特等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和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有较为先进的肾脏病理设备和技术水平,年肾活检数已达600例次。并将肾活检及肾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先进成果运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效提高了肾脏内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在血液净化领域:中心静脉导管包括长期静脉导管的留置建立血液通路、CRRT抢救大器官移植后多器官衰竭、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器官移植领域,开展高危病人肾移植术,在儿童、低体重、高体重双肾移植、顽固频发心衰、老年、高致敏病人、亲体等高危病人的肾移植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亲属供体肾移植方面在西南地区领先;在大器官联合移植方面,开展了多项全国第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新技术,如心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二尖瓣置换联合肾移植、胰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等。肾移植中血管处理、肾功能保护技术及腔内外科技术在肾外科疾病诊疗中的运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肾脏外科诊疗水平。

4、更新硬件、扩大临床规模:科室品牌、医院品牌共同组成了名牌效应,西南医院肾科凭借多方面独特的技术优势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显著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现有标准病床64张,透析床位22张 ,CRRT2台,拥有西南地区最先进的劳尔水处理及血液净化设备,为重庆地区血液透析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5、医教研协调发展:在教学科研方面注重与临床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全军重庆市的各类学术职位。在招收博士生过程中引进了多位副高级职称肾脏内科、血液净化和肾移植人才。对急慢性肾衰的机理、慢性移植肾病,肾移植免疫耐受、血液净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五项,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研究资助三项。95年以来发表论著10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12部,获国家专利7项 ,国家发明奖1项。科室的医疗成就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健康报、解放军报、重庆卫视报道。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西南医院门诊部志愿者招募启事

为弘扬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互相尊重、互相帮扶、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院决定在全院开展 “ 仁爱志愿者服务 ” 活动,现根据活动需要,面向社会各界、在校大中专学生招募志愿者。 一、志愿者招募对象 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活动的各界人士。 二、招募条件 1 、年龄不限,身体健康,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 2 、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参与服务的时间; 3 、富有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志愿者服务内容 在“暑期师生健康行”活动期间(2014年7月14日-9月14日)协助门诊患者就诊,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 四、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由门诊部统一安排岗前培训,内容包括熟悉医院环境、工作职责流程、常见疾病知识及服务理念、礼仪、沟通技巧培训等,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五、报名方式 现场报名:至门诊部办公室填写报名表。所有志愿者均须填写《西南医院志愿者申请表》,填表时需携带1寸照片1张。报名咨询电话:68754095、68765095。 注:志愿者工作期间,我院为全天工作者提供午餐一份。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增强CT能查出肠癌吗
徐建威
回答: 增强CT可以辅助诊断肠癌,但确诊仍需结合肠镜和病理检查。肠癌的筛查方式主要有增强CT、肠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粪便潜血试验、病理活检等。 1、增强CT 增强CT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清晰显示肠道病变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肠癌,增强CT可观察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或占位性病变,同时能评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情况。但增强CT对早期肠癌的敏感性较低,难以发现黏膜层的微小病变。 2、肠镜检查 肠镜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取活检进行病理确诊。肠镜能发现早期腺瘤性息肉和黏膜内癌变,同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对于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可选择CT仿真肠镜作为替代方案。 3、肿瘤标志物检测 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是肠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但肿瘤标志物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部分早期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可能无明显升高。 4、粪便潜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是肠癌筛查的初筛手段,操作简便且无创。持续性粪便潜血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需进一步行肠镜检查。但该检查易受饮食和药物影响,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5、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肠癌的必要手段,通过肠镜或手术获取组织标本,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病理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应缩短筛查间隔。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肠癌发生风险。确诊肠癌的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