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放射治疗科 (共42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开展放射治疗,随着1964年4月中山医学院华南肿瘤医院建院,以中山医学院附属一、二院放射工作人员为班底组成肿瘤医院放射科,分成放射诊断组和放射治疗组,由我国着名放射学家、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兼任科主任,放射治疗组由梁培根教授负责,半年后正式成立放射治疗科,开始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科室成立之初,未设病房,病人以门诊治疗为主。放射治疗设备只有1台浅层X线机、2台深部X线机,1台60Co机。继后增添了一个镭库和一台137Cs机。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放疗科才从头颈科分出5张病床,由放疗医生单独管理。当时放射治疗以60Co机为主,实施等距离照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水平上位列全国前茅。在谢志光、李振权、潘国英和梁培根教授等人带领下,提出了鼻咽癌临床分型,制订了射野规范,探索照射剂量以及低能照射的分段治疗模式,同时开展了放射生物和放射物理的研究。1981~1982年,潘国英参与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放射治疗教科书——《放射肿瘤学》,使我院成为华南地区放疗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医院规模日益扩大,新设备逐渐引进,放射治疗进入到高能时代,从等距离照射发展到等中心治疗,依靠X线模拟机和二维TPS,完成了规范的二维放射治疗,并依靠CT等影像学进展,进一步开展了鼻咽癌临床生物学的研究。1980年医院购置一台法国产,具有电子线和高能X线的直线加速器,并配置了X线模拟机,开展了高能X线的治疗,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应用高能放疗的一所医院。1983年又引进Buchler后装治疗机。1980年开始,放疗科设置了80张简易病床,1984年设正式病区收治住院病人,分成住院病区、东区和西区三个区,其中东区和西区负责收治门诊病人。此时科室又成立了放射物理组、后装治疗组和放射设备维修组,此时放射治疗科已具相当规模。此后,放疗科技术力量日益茁壮,尤其在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与疗效方面,更是享誉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随着大量设备引进,科室建立起放射物理及放射生物平台,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放疗的QA、QC制度,制订了一套放射治疗规范。1997年,张恩罴教授等发表了《制订新的鼻咽癌外照射规范的建议》,开始在放疗科推广使用低熔点挡铅不规则野等中心照射,并实施鼻咽癌单病种规范治疗,有效地提高了鼻咽癌患者局控率,降低了严重后遗症的发生。1997~1999年,受卫生部委托,张恩罴主持举办了“鼻咽癌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1998年,崔念基在第七届全国鼻咽癌会议(广州)上作《规范鼻咽癌外照射的新建议》报告。1998年,张恩罴、崔念基等将单病种规范治疗从鼻咽癌推广到放疗科各常见病种,为患者系统、合理接受放射治疗提供了依据。

1998年6 ~2002年6月,为配合中心医疗科研大楼的建设,放疗病房曾临时迁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6月医院新大楼启用,放疗科病房回迁,并根据学科发展设立了鼻咽、头颈和胸腹盆三个病区,共设床位138张。

自1999年以来,中心大力创造条件,加快了放疗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购进了大批先进的设备:如立体定向放疗系统(1999年)、三维适形放疗系统(1999年)、CT模拟定位系统(1999年)、适形调强放疗(2000年)、荷兰核通后装治疗系统(2005年)和四维放疗系统(2006年)。科室依靠年轻一代医务人员,更新了治疗观念,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上实行放化综合治疗为主,使放疗科跻身于全国前列。

技术的更新带来放疗科规模的巨大发展,目前全科共设有4个放疗病区及1个门诊治疗区,拥有病床186张,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放射治疗中心。现有医务人员共209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2名,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者63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