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创伤骨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创伤骨科,现有医师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学位4人,本科3人;专科护士12人。现设病床35张。诊疗范围包括:常见的四肢骨与关节损伤(肩、肘、腕、髋、膝、踝关节骨折脱位)、骨盆及髋臼骨折的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如关节扭伤、各种挫伤);复杂、严重的多发伤的救治。如上、下肢开放性、多发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近关节及关节内骨折的人工关节置换;周围神经损伤、各型皮瓣、骨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骨折不愈合、骨坏死,骨感染、骨缺损的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运动系统畸形的诊治。除了采用中医手法如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等治疗一般骨折外,科室采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骨科固定理论、技术与器械进行治疗,如各种外固定架技术、各种记忆合金、钢板(加压钢板、重建钢板、特殊钢板及LCP)固定技术、Υ钉、Richards钉及各种髓内钉固定技术,具有复位满意、生物学固定及早期活动、骨愈合快及功能恢复优良等特点,已成为本专科主要技术特色之一。
  近五年来科室从自制药品的研制及剂型改造、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诊疗标准研究、临床诊疗规范研究等方面进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专科建设水平,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国家级论文30余篇,省级论文20余篇。
  徐克武,创伤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5年11月生,1989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现任甘肃省中医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委员,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宋贵杰教授继承人,2006年获甘肃省群众最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称号。近年来发表论文4篇;科研3项,获奖2项;参编著作1部;获国家专利1项。擅长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及手术治疗各种创伤性疾病。如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外伤性疾病。
  曾昭洋,男,副主任医师,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现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外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近年来,主持完成地厅级科研课题5项,达国内领先水平,在发表国家级医学论文5篇,省级7篇,出版译著一部。2005年获“甘肃中医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 2008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甘肃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教育厅第十六届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省卫生厅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授予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继承导师宋贵杰教授的学术思想,擅长采用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结合及手术治疗各种创伤性疾病、骨关节病。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参加甘肃中医学院和平校区开工仪式

8月25日上午,甘肃省2014年省列重大项目——甘肃中医学院和平校区开工仪式在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隆重举行。我院院领导、职工代表参加了开工仪式。(院办) 相关链接: 建设甘肃中医学院和平校区,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重视中医药事业,支持高等医学教育,关心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校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省上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专门汇报,深入到学校调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并现场办公,从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土地供应、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省发改委、教育厅、卫计委等有关厅局及兰州市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2014年,省政府确定以甘肃中医学院和平校区为基础,计划投入19.9亿元,打造我省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中医学院和平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和平开发区内,规划在校生1.5万人,总用地面积74.6万平方米,其中校区建设用地69.7万平方米(1050亩),总建筑面积44.51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计划2016年完成一期建设项目,2018年完成和平校区全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甘肃中医学院是我省目前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医学类本科院校,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建校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四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有中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针灸推拿学等20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和培养留学生资格。 甘肃中医学院和平校区的开工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医学院办学面积狭小的瓶颈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省内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提升办学规模与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结构,缓解全省基层高等医学人才紧缺的难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甘肃中医药资源优势、推进中药产业大省建设;有利于发挥学校在教学、科研,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中的作用,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医药发展改革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以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和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部署的落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怎么治疗
高云
回答: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抗凝治疗、支持治疗、预防复发等方式治疗。感染性心脏瓣膜病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心脏瓣膜损伤、既往心脏手术史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医生会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或万古霉素等。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4-6周静脉给药,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治疗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于真菌性心内膜炎,可能需使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2、手术治疗 当感染导致严重瓣膜损坏、心力衰竭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根据瓣膜损伤程度选择机械瓣或生物瓣。手术时机需个体化评估,通常在抗生素治疗1-2周后进行。术后需继续抗生素治疗,并密切监测心功能和感染指标。手术高风险患者可能需多学科团队评估。 3、抗凝治疗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易形成赘生物和血栓,尤其置换机械瓣后需长期抗凝。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需定期检测INR值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考虑。抗凝治疗需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更为重要,可降低卒中风险。 4、支持治疗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常伴随心力衰竭,需限制钠盐摄入并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严重心功能不全可能需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卧床休息有助于减少心脏耗氧,但需预防深静脉血栓。营养支持对改善免疫力和促进恢复很重要,尤其对长期发热消耗患者。氧疗可缓解缺氧症状。 5、预防复发 感染治愈后需预防复发,高危人群如人工瓣膜患者在进行牙科或侵入性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及时治疗感染灶。定期心脏超声随访监测瓣膜功能。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免疫抑制状态。避免静脉药物滥用等危险行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和心脏超声。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出现气短、水肿、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