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医院

神经内科 (共13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组建于1983年,是通辽地区最早成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神经内科专业科室。也是本地区专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科室。现有床位65张,医护人员3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5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3人,护士12人。 神经内科主要诊治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近几年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各项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科室开展的技术项目: 一、溶血磷脂酸(LPA)测定: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在发病前作出预报,及早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及致残率。 二、经颅彩色多普勒(脑彩超)临床广泛应用:无创检测颅内、外血管病变的新技术,利用低频脉冲式超声波,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及自然骨孔,直接获得脑底大血管的血流信号,可评价颅内外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壁的弹性和顺应性、脑血管外周阻力等。脑血管彩超能及时测定脑部血管供血情况,全面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并在一定程度上判定治疗效。 三、数字视频脑电图仪及动态脑电图仪:是集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与脑电监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仪器,利用生物电放大器采集脑电波信号,运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加以处理,绘制脑地形图,反映大脑功能变化及大脑发生病变的范围、部位及程度,视频图像和脑电波同步记录,为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四、动态脑电图仪:可允许受检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佩戴使用,完成24小时全部脑电活动记录,随后由电脑对记录数据进行处理,使偶发的一次性大脑瞬间障碍的脑电活动得以再现,以确定发作与环境、时间、诱因和个人状态的关系。 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开展 一、全脑血管造影及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1、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超早期(发病3小时)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治疗缺血脑病方面疗效显著。 2、降纤治疗:我科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病超过时间窗的病人进行降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三、开展了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设有康复训练室,有专业的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此项工作对预防脑血管病后遗症,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致残、致畸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广泛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科技成果 1、《蒙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课题于2008年获通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蒙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课题于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3、《内蒙古东部脑卒中亚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比较及入院血压与出院结局关系的研究》的课题于2010年获通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已通过通辽市科技局鉴定,2008年获通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内蒙古东部脑卒中亚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比较及入院血压与出院结局关系的研究》的课题于201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口窝烧心,有灼热感怎么回事
陈国栋
回答: 心口窝烧心伴有灼热感可能与胃食管反流、胃炎、食管炎、饮食刺激或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胃食管反流是常见原因,胃酸反流至食管引发灼烧感,通常伴随反酸、嗳气等症状。胃炎或食管炎由黏膜炎症导致,可能因感染、药物或不良习惯诱发。辛辣食物、咖啡因或高脂饮食可直接刺激黏膜。长期焦虑或紧张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加重症状。 1、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胃酸异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症状,多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平卧或弯腰时加重,可能伴随反酸、吞咽不适。治疗需减少胃酸分泌,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或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日常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睡眠时抬高床头。 2、胃炎 胃炎指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酒精刺激为主要诱因。症状包括上腹灼痛、恶心,部分患者出现心口窝烧心感。确诊需结合胃镜及呼气试验。治疗可选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枸橼酸铋钾颗粒等胃黏膜保护剂,联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根除幽门螺杆菌。饮食需规律,避免过冷过热食物。 3、食管炎 食管炎常由胃酸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导致,严重时可形成溃疡。除烧心外,可能出现吞咽疼痛或食物滞留感。治疗以抑制胃酸为主,如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硫糖铝混悬凝胶。避免吸烟、饮酒及巧克力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夜间症状明显者建议晚餐后3小时内禁食。 4、饮食刺激 摄入辛辣食物、浓茶、咖啡或高脂饮食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诱发短暂性烧心。酸性水果如柑橘类可能加重反流。调整饮食结构是关键,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烧烤。餐后饮用少量温水有助于稀释胃酸。 5、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或紧张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或内脏高敏感。表现为应激性烧心,常伴腹胀、食欲变化。可通过正念训练、腹式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必要时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调节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症状。 日常需避免穿紧身衣物压迫腹部,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压。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体重下降、呕血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可帮助医生判断诱因。药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