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医院

疼痛门诊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疼痛”是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的表现,具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疼痛统称为“痛症”。随着疼痛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作为报警系统的急性痛之外,还作为痛苦之源的慢性痛,它有时与某种疾病相联系,但已失去了报警的意义,成了一种不必要的折磨;有时甚至无法找到任何确定的病因,疼痛成了莫名其妙的痛苦。因而,疼痛科医生倾向于认为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即使作为其他慢性疾病的症状,疼痛的长期存在也是毫无道理的。所以消灭疼痛本身成了最适当的治疗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经过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和单纯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慢性、顽固性痛症,例如晚期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幻肢痛以及顽固性头痛等症,患者因被疼痛折磨久治无效而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甚至有轻生者,然而,采用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多数病例能得以缓解乃至临床治愈,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神经阻滞治疗法不仅能治疗痛症,而且对某些疼痛性疾病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诸如面肌或眼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眩晕、耳鸣、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视网膜疾患、顽固性呃递、心绞痛、脑血管痉挛、血栓、梗死、末梢血管疾患等数十种各临床科室的痛症;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近年日本有施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不孕症之报道。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正逐步在疼痛治疗中得到应用,从近年国内外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来看,疼痛的微创治疗具有创伤较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如:胶原酶椎间盘化学溶解术、臭氧溶栓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等。近年来发展迅速并日益受到重视。我院疼痛门诊成立10多年来,在疼痛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为众多的疼痛性患者解除了病痛。近几年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及先进技术应用于疼痛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为广大疼痛性患者所接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1.采用硬膜外前间隙病灶穿刺注射消类镇痛液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迅速解除病人痛苦,肢体功能改善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2.应用国内最新研究开发的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药物《透明质酸钠凝胶》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即安全有无任何副作用,可有效解除老年患者疼痛及行动受限之苦。3.应用神经阻滞、病灶直接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痛腰腿痛、关节炎、狭窄性腱鞘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顽固性腰骶痛、尾骨痛、肛门会阴区疼痛。顽固性痛经、失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更年期综合症、眼肌及面肌痉挛、面瘫及晚期癌症疼痛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口窝烧心,有灼热感怎么回事
陈国栋
回答: 心口窝烧心伴有灼热感可能与胃食管反流、胃炎、食管炎、饮食刺激或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胃食管反流是常见原因,胃酸反流至食管引发灼烧感,通常伴随反酸、嗳气等症状。胃炎或食管炎由黏膜炎症导致,可能因感染、药物或不良习惯诱发。辛辣食物、咖啡因或高脂饮食可直接刺激黏膜。长期焦虑或紧张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加重症状。 1、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胃酸异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症状,多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平卧或弯腰时加重,可能伴随反酸、吞咽不适。治疗需减少胃酸分泌,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或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日常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睡眠时抬高床头。 2、胃炎 胃炎指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酒精刺激为主要诱因。症状包括上腹灼痛、恶心,部分患者出现心口窝烧心感。确诊需结合胃镜及呼气试验。治疗可选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枸橼酸铋钾颗粒等胃黏膜保护剂,联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根除幽门螺杆菌。饮食需规律,避免过冷过热食物。 3、食管炎 食管炎常由胃酸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导致,严重时可形成溃疡。除烧心外,可能出现吞咽疼痛或食物滞留感。治疗以抑制胃酸为主,如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硫糖铝混悬凝胶。避免吸烟、饮酒及巧克力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夜间症状明显者建议晚餐后3小时内禁食。 4、饮食刺激 摄入辛辣食物、浓茶、咖啡或高脂饮食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诱发短暂性烧心。酸性水果如柑橘类可能加重反流。调整饮食结构是关键,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烧烤。餐后饮用少量温水有助于稀释胃酸。 5、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或紧张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或内脏高敏感。表现为应激性烧心,常伴腹胀、食欲变化。可通过正念训练、腹式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必要时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调节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症状。 日常需避免穿紧身衣物压迫腹部,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压。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体重下降、呕血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可帮助医生判断诱因。药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