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华医院

耳鼻喉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东莞东华医院耳鼻喉科是我院的原创科室之一,我科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壮大而发展,现就我科的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一) 设备方面:我科现配备有先进的进口功能性鼻窦内窥镜设备两台(其中英国施乐辉一台,德国狼牌一台),均配有高清晰度显示器,和相应配套的进口器械;我科还拥有日本OLYMPUS鼻咽纤维喉镜,并配备监视系统和彩色打印系统,用于开展鼻咽喉部的检查及相关手术;有用于听功能检查的丹麦MADSEN-OB922纯音听力计、声导抗检测仪;还有各种专科治疗仪器,总院各诊室基本上均配有韩国MEDLINE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
  (二) 人员配备方面:我科配有包括各门诊部及体检中心的在编医生7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梯队合理,能开展各种耳鼻咽喉专科手<术,并且能够为每位耳鼻咽喉科患者提供优质的和人性化服务及谘询。所有医生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主任尤为突出:具医学硕士学位,其专科理论及临床经验丰富,能开展各种较高难度手术,并可用英语和患者轻松交流。
  (三)业务方面:目前,我科日均门诊量在150人次以上,病房床位15-20张。由于鼻内窥镜的应用能够提供很好的手术视野,使鼻-鼻窦手术创伤明显减轻,出血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也相当轻微,因此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的问世受到了鼻病患者的广泛欢迎。进入21世纪以来,我科着力开展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即FESS),在鼻内窥镜下施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鼻中隔矫正术、各种类型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鼻窦囊肿切除术、严重鼻腔止血的治疗,鼻内窥镜的检查治疗等;在耳科手术方面:我们开展了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型术、鼓膜修补术、鼓室置管术、外耳及中耳肿瘤切除术,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等;咽喉科手术方面:我们 开展了喉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垂直半喉切除术、水平半喉切除术、全喉切除术,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治疗、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的手<术治疗,另外我们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特别认真的开展鼻咽癌的检查诊断,以期尽早发现,早期治疗,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支气管镜和食管镜检查术,为支气管异物和食管异物的患者解除疾苦,挽救生命。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苏晓燕 80后医生的SCI梦

距离2013年苏晓燕医生发表第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文章《缺血修饰白蛋白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到现在,已逾一年。苏晓燕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那个春天收到的第一封发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回复电邮,那100多字的英文修改意见邮件她反复看了3遍,这时她确信自己过去2年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那种感觉就像是妈妈看到孩子从自己肚子里面出来时那样幸福。”已为人母的苏晓燕在描述当时的心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苏晓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发表SCI文章。在10年前她刚上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开学第一天在学堂上教授们向在座的学生们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们为科研工作付出多少艰辛,在那时苏晓燕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印象:SCI是一个学术标杆。但SCI又是那么远,仿佛是一个普通临床医生难以触及的一个梦。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梦一做就是5年。2011年,当她要准备晋升副主任医师了,才发现自己的论文数量与要求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这时候她想起了远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师兄。 “我这位师兄的科研工作非常厉害,主持过好几个国家课题,发表了好多篇SCI文章。我希望找他帮忙。”苏晓燕在采访中提到,“但当我把自己的情况和他一说,结果他就很不客气地骂我了。” “他怎么骂你了?” “他说,你毕业这么多年了,怎么连一篇像样的科研文章都没有。你以前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 在苏晓燕看来,师兄的责怪就像一声响雷,把她从梦里面叫醒。回想起从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开始临床工作,每天除了收病人就是在管病人。在缺乏科研指标和科研氛围的情况下,人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是因为要晋升的原因,苏晓燕可能还不会去考虑做科研的必要性。在与师兄交流的过程中,她还发现在广州工作的师兄师姐们都已经在科研工作上颇有建树,而自己还是停留在“小富则安”的思维模式。“当时心里面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她开始意识到,光做梦没有用,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梦。“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苏晓燕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既然要写科研文章,那就发表SCI文章。”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兄时,师兄也非常支持,同时给她一个建议“发表SCI文章,基础文章比临床文章好写很多。”但苏晓燕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要做,那就不留遗憾。我选择写临床性SCI文章。” 俗话说,有决心是好事,但能否获得好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快苏晓燕发现这项任务确实比想象中要难。或者对于专职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了,要实现目标只是时间投入的问题。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缺少的正是时间。“准备论文的时期也是科室工作特别忙碌的时期,刚好又有医生要外出进修,科室人手非常紧张。”苏晓燕回想起那段经历,不禁有点唏嘘,“当时我的小孩刚1岁,很容易哭。下班后我只有等小孩安静下来了,夜里才能专心看书。”但除了时间配置困难以外,对于从没有发表过SCI文章的苏晓燕而言,SCI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她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还必须去看世界范围内的四大名刊的纯英语文献。所谓万事开头难,就连如何达到“选题创新”这四个字的要求,她前后都花了3个多月。在这段时间内,她天天观察和做预实验,“屡败屡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捕捉选题的机会。直到有一天,“缺血性修饰白蛋白”这个新颖名词进入到她的视线——原本应用于诊断心肌损害的一项新型血清学指标能否与本专业疾病联系起来呢?射手座的苏晓燕再次把自己调到挑战模式,通过咨询心血管专家,反复查找肾内科相关资料,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疾病检查数据,正式开启她的SCI圆梦之旅。 2年后,苏晓燕的心血作品变成铅字被收录进SCI,其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2014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提名,现正在网上公示。对此她没有过多的兴奋,在她看来,所有该收获的在做科研的过程已经获得。今年4月,医院科教部再次邀请她向有意开展科研工作的同事讲解统计工具的使用。当80年出生的苏晓燕走上讲台上,向在座的一些医学前辈们分享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时,她的开场白是:“有梦不怕远。当时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要做科研,那就要努力做到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要不留遗憾。”这是苏晓燕医生的座右铭,也是她的追梦格言。 (作者:林运松 周谋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